本帖最后由 冷眼向阳 于 2011-11-9 18:20 编辑
用一生的时间准备每节课 对一节随堂语文课的反思 进入十一份以来,作为“比访”活动中的“课内比教学”活动在我校开展得风生水起,每天都有教师抢着上公开课。今天的上午第二节课,我突然决定要上一节随堂课,不然就很难轮到教师们听我的课了。我好长时间没上公开课了,也的确想老师们听听我的课,以便给我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让我今后的课上得更顺畅流利一些,就这样我和平常一样走进了九(四)班教室。
还好,同学们看到有人听课,表现得非常投入,我的<<故乡>>这节随堂课便水到渠成地出炉了。我认为它上得波澜不惊,既没有什么高潮迭起之处,又没有什么画龙点睛之笔。
在随后的老师们的课后讨论中,我静静地听着他们对这节随堂课的“品头论足”。其中有不少人说出了这堂课的可圈可点之处,竟说得我有点飘飘然,但他们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一些讲课中的不足,的确切中肯綮,直击那些薄弱之处,让我先前从飘飘然的高峰直迭到阴沉沉的低谷。原来我的讲课中竟还有那么多的盲点和短板,我确实应该从平时狭隘的自我陶醉中勇敢地走出来,来一个华丽的转身,嬗变成一个业务精湛德艺双馨的教育工作者。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不能因此而放松对自己高标准的要求。教育是一项培养人塑造人的工作,它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和终生。所以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一定要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扎扎实实地认真工作。我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主要表现为自己的课还备得不详细,没有吃透教材,对学生的学情也缺乏更深层次地了解,导致在讲课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漏洞。
原以为教了近三十年的语文,觉得自己已是轻车熟路了。只要每一节课都备了,教案写也了,就功德圆满了,高枕无忧了。这实际上还没有走出“只满足于一个教书匠”的狭小的怪圈。要知道作为知名特级教师的于漪,为备好每节课,常常10个小时,20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独立钻研。有时,在她乘车到学校的途中,还想着自己如何将某一节课上好,如何琢磨那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流程。这样“深入文本‘的工作量,对于于漪老师来说是家常便饭。她的这种敬业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极端执着,堪称一代师表。于漪老师在备课上尚且如此,我辈普通教师还有什么理由不花大量时间去认真、详尽、深入地备好每一节课呢?
由此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过一个关于备课的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
想想余映潮李镇西那些令人仰慕的名师,他们在“磨”教材教法千遍也不厌倦的同时,其实就是在用“一辈子”研究备课,用“一辈子”储存文化素养,用“一辈子”研究教法,设计合理的、臻于完美的学案,时刻准备着“厚积而薄发”,花极少的时间准备最大的成功!他们正如奥运健儿们一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一堂堂精彩的课堂设计背后是他们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丰厚的文化底蕴不正来自于“十年磨一剑”吗?
通过对这节随堂课的反思,我清醒得认识到,要想上好每节课,就需要有用一辈子来准备每节课的敬业态度和工作作风。静下心来教书,沉下心来育人,不要让学生难教,家长难缠,工资难调,职称难评这些纷纷扰扰搅乱了我们教书育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曾经有哲人说过,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让我们潜心研究,用一辈子时间备好每节课,让自己真正成为一棵茂盛的树、一朵美丽的云、一个智慧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