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秤匠(张才富) . 杆秤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据古籍记载,远古时期有个商人叫陶朱公,受打水横杆的启发,发明了杆秤。他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共十六颗星星为记,在秤杆上刻制十六颗星花,故称为十六两制秤。秤杆有骨杆、木杆、金属杆(铜杆、铝杆);秤砣有石砣,金属砣;提绳有二提绳、三提绳。计量单位的演变,由夏商时期使用铢和两,发展到周朝时期铢、两、金、均、石(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均,四十均为一石)。直到解放后,为方便买卖双方计算,才改为十两一斤。近代,又采用国际通用的千克计量了。 .
制作杆秤(沔阳地区叫刷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工序繁琐,大小程序加起来估计有三、四十道。每一道都得小心谨慎对待,稍有闪失,秤就会出现不准。这样的秤是卖不掉的,只能浪费材料,耽误工时。杆秤的杆,非常的重要,一般用硬木。选好的木料,需晾放一年左右,才能出杆成型不弯曲,刨光打磨。弹线定星位是做杆秤的关键程序,墨线直,星位准是起码的要求。提绳(苎麻)的位置,秤砣、秤钩或秤盘的重量,秤杆的粗细、长短,都直接影响星点的定位。秤匠师傅们采用的是流水作业,分步制作,有的做秤杆,有的做秤砣……最后登市场卖杆秤的师傅,钻提绳孔,量星距钉星盘,包杆的头尾,上色,打磨,系绳安钩或安盘。只有这样,工作效率才高些,也赚得几个钱。一杆五公斤的秤零售价,只有四、五块钱,一天最多只能做五、六杆。单位,生产队用的大秤,价格要高些。但除去成本,手工费所剩无几。做杆秤的手艺,赚钱辛苦。 . 如今,电子计算秤取代了杆秤,懂这行与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这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打磨杆秤,岁月也在打磨中逝去,手艺也在打磨中消失。 . 20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