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长期雄居全省十强县市榜首,5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市、6次跻身中部十强县市,有“湖北的温州”之美誉。 她是中国金融生态市、中国最佳粤商、苏商投资城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中国特色产业百强市。 她还是名震海内外的“中国体操之乡”、“世界冠军摇篮”、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 她,就是江汉平原明珠——仙桃。 拓展之城 有人说:仙桃之于武汉,有如昆山之于上海,萧山之于杭州。然而城区面积不大、城市容量偏小、城市化率不高等现实,却长期困扰着仙桃的发展。 放眼未来,仙桃以天生敢为人先的气魄,向南一挥,跨过汉宜高速公路,一场该市历史上最大的拓城之战就此打响,一个总面积23.16平方公里的南城新区,赫然出现在汉宜高速公路以南、仙南大道以北、仙洪路以东、曲湖路以西。从此,一个全新的仙桃向人们款款走来,“长大”近一倍的神奇土地开始日新月异。 是年2007年。 探索城市扩张的新路径,镌满仙桃人逐梦的坚实足印。人们犹记得,2007年冬,当南城新区启动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时,那里还是一片水乡田野,地势低洼,没有土方回填。市城投公司便用最笨的“吹田”和“吹沙”的方式进行:最远的沙,从11公里外的湖区运来;最远的土,从2公里外的鱼池“借货”,硬是用“愚公移山”般的坚韧,换来一马平川。 如今,这里“五横九纵”,大气磅礴。日趋完善的城市功能建设,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知名企业快速落户,域内的2万多农民也随之“洗脚上楼”、“洗脑进城”。一个跨越发展的大平台、以城带乡的统筹区、“两型社会”的试验区、科学发展的实践区、和谐仙桃的先行区正在形成,推动仙桃跨越新引擎由此找到。 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崛起一座落户500家企业、集聚30万人口的现代工业新城,与30余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和15平方公里的东城新建工业园区交相辉映,引领仙桃阔步迈向现代文明都市。 发展之城 仙桃先天无矿藏和铁路等资源,在步入工业和城市文明的30多年间,多了一分自强不息、改天换地的壮美。“不靠资源吃饭,要靠头脑发财。”多年来,这一人文因子已深深植入仙桃人的血液。现实面前,仙桃人不断自我加压,抢抓两型社会建设、仙洪试验区建设等机遇,“十一五”期间延续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 ——五年,财政总收入增长2.3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7倍,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城区扩张23平方公里,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新仙桃; ——五年,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00亿元,稳居全省县市首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连跨越4个千元台阶,连续3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今年有望达到8000元;镇域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今年税收可望全部超过千万元;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张沟的鳝、郭河的鸡、杨林尾的鳖,郑场毛嘴的猪、陈场的鸭、三伏潭的鹅、沙湖的湘莲等均闻名全国。 ——五年,在“巩固三地(长三角、珠三角、福建)、主攻台资、突破日韩、承接武汉、加强央企”的特色招商思路指引下,累计引进项目796个,引资164.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0个,中央企业落户仙桃实现突破,单个项目投资规模创历史。全市形成食品加工、无纺布、机械电子、医药化工和纺织服装五大产业集群,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五年,中等城市的框架初步拉开;城市交通、供水、供气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功能品位大幅提升;城中村改造稳步推进,大城管格局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进程走在全省前列,文明城市创建纵深推进,城市现代气息、文明气息、和谐气息日益浓厚,农村面貌发生可喜变化,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十二五”,更多发展要素齐聚仙桃: ——无铁路、无重大能源项目的历史正被改写。“十二五”期间,汉宜铁路仙桃客运站、长荆铁路仙桃货运站、武汉至仙桃城际铁路、孝仙嘉高速公路、汉江流域仙桃货运码头、投资28亿元的热电联供、南城新区天然气项目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将全部建成,彻底破解长期以来制约仙桃发展的交通、能源瓶颈。 ——武商、中百、银泰城市综合体、仙桃翔球创业园、仙桃文化美食街、富迪物流产业园、江汉农产品物流园、立泰钢材大市场、华中汽车交易大市场等一批重大商贸物流项目,构成仙桃“买全国、卖全国”的现代商贸物流格局。 ——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院、博物馆、群艺馆、体育馆、体育场等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正快速形成具备中等城市水准、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公共服务体系,引领仙桃成为武汉城市圈西翼现代服务中心。 宜居宜业宜商之城 一条仙下河靓丽在眼前,一道汉江水奔腾在身边。一座轻纺名城名扬万里,一方都市花园香飘人间。 一曲花鼓调唱得多久远,一片艳阳天铺展那画卷。一个体操之乡播撒风流,一颗荆楚明珠放射光焰。 仙桃籍著名作词家梁和平一曲《锦绣仙桃》,唱出了仙桃的精气神,也向世人阐释了近年来仙桃的沧桑巨变。 曲中提及的仙下河,一度河道淤塞、垃圾遍地,成为“龙须沟”。仙桃举全市之力,投资近3亿元进行综合整治,使之成为城中景观河。该工程成为仙桃打造水乡园林城的经典之作,也一举拿下“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此后,又先后投入30多亿元,加快交通、市政、水利、电力、通讯五大板块建设,建设了市政广场、电信广场、黄金大道、文化步行街、沔阳大道刷黑等一批精品和亮点工程。同时,通过实施“绿色家园”计划,大力开展道路绿化、板块绿化、小区绿化、庭院绿化,把森林引进城市,把园林引入大道。 如今,这里绿化覆盖率达到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呈现出“人在花中走,车在林中行”的美景,昔日的小县城已然脱胎换骨成为一座宜居、宜业、宜商的水乡园林生态城。 程军是武汉中百百货董事长。几年前,他挥师仙桃,建起了中百仓储仙桃购物广场,销售额每年以50%的速度递增,创造了令业界咋舌的“仙桃速度”。他由衷地赞叹:“我走遍了荆楚大地的山山水水,仙桃好美……绝对是一座宜居的城市,一方创业的沃土。” 和程军一样,不断聚集仙桃的商家们每天也在收获着感动——别的地方办证须一周,仙桃3天即搞定,对企业实行“五个零”和“四个一”,即委托代办零收费、各项服务零距离、基础设施建设零负担、各项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和承诺兑现零障碍、项目建设零干扰,一个企业明确一名领导挂帅、一名警员驻勤、一名代办员代办、一名协调专员协调,为企业提供秘书式参谋、保姆式服务、警卫式保护和亲情式关爱。 缺乏先天优势,仙桃人比拼的是软实力和“新思维”。“打造服务高地和投资洼地是开放的仙桃矢志不渝的追求”,仙桃市市委书记刘新池、市长冯云乔如是说。 如今,仙桃每天有老板考察,每周有投资协议落地,开放的仙桃城正成为投资商们开心的创业地和安心生活的美好家园。 建城者说 打造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是省委、省政府赋予仙桃的历史责任 刘新池(仙桃市委书记):打造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是省委、省政府对仙桃在武汉城市圈中的角色定位,也是省委、省政府寄予仙桃的殷切期望,更是仙桃人民一直以来的共同夙愿。“十一五”规划,省委、省政府已明确提出,要把仙桃建成武汉城市圈四个区域性商贸次中心、五个大城市和六大物流综合枢纽之一。这既是使命,更是机遇。仙桃作为全省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市于一体的“三试合一”城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应牢牢把握这一历史方位,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以打造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为引领,加快重返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步伐,构建“两型”社会示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真正从全国县(市)域经济发展格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江汉平原振兴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中脱颖而出。 冯云乔(仙桃市市长):打造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是今后五年全市的前进方向、奋斗目标,是引领仙桃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旗帜。我们一定要不负历史使命,善于抢抓机遇、敢于担当重任,高位对接“十二五”规划“四型”城市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市上下要再加力度,再加措施,围绕打造平台,加快南城新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围绕创优环境,高标准改造软硬环境,持之以恒抓好城市管理工作;围绕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加大招商引资、招商选资,推动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增资扩能、发展壮大;围绕“三化同步”,在加快工业化进程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切实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以城带乡,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 打造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我们责无旁贷 干河党工委书记刘炎成:打造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美好而又切实可行的愿景。作为一直被市委寄予厚望的干河,一定要拉头纤、打头阵,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推进、发展与人民幸福指数同步增长,为建设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立头功。 龙华山党工委书记蔡涛:今后五年,龙华山将是全市经济建设的重要战场。我们要以更大的气魄担当发展大任,依托康舒、普天等骨干企业,打造中部电子电路产业集散地;依托福星中小企业城和银湖科技城,打造成区域性全民示范区;依托健鼎、富士和,打造成湖北台商企业集聚区。 沙嘴党工委书记韩振林:未来五年,沙嘴同样是中心城市建设的主战场。沙嘴将抢抓“三试合一”的历史机遇,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引导农民“洗脚上楼”、“洗脑进城”,主动融入城市,努力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打造和谐稳定新沙嘴。 张沟镇党委书记胡军波:未来五年,张沟镇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坚持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坚持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增强城镇发展能力,做率先融入仙桃主城区的“先行者”,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化发展的“排头兵”。 彭场镇镇长张军武:把无纺布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建设湖北经济强镇;主动与主城区对接,牢固树立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产业兴镇;高品位规划,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跨越,努力把彭场镇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工小城市。 长埫口镇党委书记马培祥:在镇区规划上与全市“南拓东进”战略配套,在产业上与城区企业高位对接,在基础建设上,与仙桃客货运码头、孝仙嘉高速公路等主动对接,构建仙桃东大门交通物流枢纽。 西流河镇党委书记冯常杰:作为仙桃东南大镇,我们要抢抓机遇,主动融入仙桃主城区,高位对接全市“南拓东进”战略,加快交通、产业平台等基础建设,做大做强化工产业园,提高企业门槛,扮靓仙桃东南大门,争取早日摘掉全市唯一省级贫困镇帽子。 毛嘴镇党委书记王永:作为天潜沔三市所在的节点小城镇,毛嘴将高位对接全市“扩权强镇”战略,优化城镇发展格局,拓展空间搭平台,加大城镇承载能力,提升城镇形象品位,全力打造精品小城镇,加速推进农村城镇化。 建城目标 实现四级跨越建成四大中心 ★综合实力从百亿量级向千亿量级跨越,构建武汉城市圈西翼经济中心。至2016年,全市主导产业经济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 ★城市形态从县域小城市向大中城市跨越,构建武汉城市圈西翼发展要素集聚中心。投资100亿元,使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以上,中心城区
人口达到60万人以上,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真正成为武汉“后花园”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 ★发展方式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跨越,构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示范中心。高标准建设电子电路板产业园、食品药品产业园、化工产业园、无纺布产业园等一批专业产业园区,到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以上,科技对经济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经济外向度达到15%以上。 ★全力推动人民生活从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构建武汉城市圈西翼宜业宜居中心。实现学有优教、劳有岗位、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成为全面小康幸福城。 大事记 ★2007年5月,省政府通过《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确定把仙桃打造为圈内五个大城市、六大综合物流基地、四个区域性商贸次中心之一。 ★2008年5月,省委、省政府决定设立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仙桃成为仙洪试验区的重要成员。 ★2008年9月,《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仙桃成为两型社会试点城市。 ★2009年3月,《仙桃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获省政府批准。 ★2009年4月,《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2009-2030》获省政府批准。 ★2009年4月,《仙桃市南城新区规划》获省政府批准,新区总面积23.16平方公里,示范中心区6平方公里,建成后相当于再建一个“仙桃”。 ★2010年9月,《仙桃市南城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仙桃市政府批准。 ★2010年5月,仙桃纳入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范围,成为全省 “三试合一”城市。 速读仙桃 ◆地理位置 仙桃市原名沔阳县,1986年撤县设市,1994年升格为省直管市。地处湖北省江汉平原中部,东邻武汉,西连千年古城荆州,南靠浩浩长江,北依悠悠汉水,素有“鄂中宝地,江汉明珠”之称。 ◆辖区人口 省直管市,现辖15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2个原种场,1个工业园区,653个村委会,国土面积2538平方公里,总人口153.29万人。 ◆区位交通 境内河渠网络相通,公路四通八达,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汉口火车站、长江武汉港均只需1小时车程,南到广州、北到北京、东到上海、西到成都等特大城市均在1000公里半径之内。 ◆资源丰富 仙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有南北兼宜的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丰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宜于多种作物生长,盛产粮、棉、油、鱼、猪、鸭、藕等多种农副产品,是国家重要的粮、棉、鱼生产基地,著名的“鱼米之乡”。
转自湖北日报,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