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篾匠(张才富) . 江南盛产竹子,老百姓日常用具多为用竹子加工而成,大到房屋,床铺,躺椅,晒垫,凉席,桌子,板凳;小及斗笠,提篮、筲箕,撮箕,箩筐,围子,背篓,筛子,簸箕,扁担等等。竹篾柔韧性强,易于制器造物。竹器牢固结实,经晒耐泡,还美观大方。早年,老家的人从事编制竹器,学篾匠手艺的人多。有个手艺,能养家糊口。 .
一个好的篾匠必须具备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这些样样通晓,件件扎实。剖的篾片,粗细均匀,青白分明;砍的扁担,上肩轻松,刚韧恰当;编的筛子,精巧漂亮,方圆周正;织的凉席,光滑细腻,凉爽舒坦。篾匠手艺是个细致活,编的东西好,是这家还没做完,那家就来请了,一年四季不愁没活做。 . 斗笠,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等编织而成。在农村,几乎每家每户家中都有斗笠。在下田时,人们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头上。成为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 大集体时,夏市综合厂竹器社打出的细篾斗笠好。沔阳地区流行的细篾斗笠是以竹篾、花布为原料编织而成,多为尖顶,讲究以纸篾绞边,打好的竹胎夹一层花布,笠面再油上桐油。为了能使斗笠比较合适的固着在头上,不至于被风吹掉,在竹编的透风帽圈上缝有斗笠带子。帽圈为了不伤着头部的肌肤,篾条刮的十分的平滑。 . 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唐/高适《渔父歌》】 随着越来越多的乡下人远离黄土苍天,斗笠的市场在有形和无形中消失了,夏市斗笠厂也不复存在。科学的发达,塑料制品也越来越多的取代了竹篾制品。 . 回想起我年少时,在那烈日炎炎的夏天,下地干活时,头部沁出的汗水与笠面涂刷的桐油交织一起,再沿着脸膛淌下,散发出阵阵难闻的味儿时,我就深刻体会到;农人生存的艰辛。 . 写到此,我又想起了我苦难,已离开人世近二十年的老父亲。仿佛看到清瞿瘦弱的父亲,又戴笠披蓑、高挽裤腿,扛着铁锹,顶风冒雨前往田间...... . 此文借以寄托自己一点点若有若无的乡愁与留恋! . 2011.11于乌鲁木齐 . 修理笼屉 笼屉(蒸笼)是放在铁锅上蒸熟食品的炊具,它用柳木薄板或竹片围成罗圈,中间加木龙骨,把细竹片垂直排列到龙骨上,再用藤条皮代替绳子做穿结用的纽带。修理笼屉的主要工具是一把手拉钻,钻杆缠着一根细长的皮条,两端固定在拉把左右两端,拉把拉动,皮条就带动钻杆转动,钻杆下端嵌进的钻头也飞快转动,在罗圈上打好眼儿,穿入藤条皮就可以把需加固的地方固定好。木笼屉因易损毁,修理笼屉的篾匠便应运而生,他们除了修理笼屉还修竹椅子等。现在人们已经很少使用这种炊具了,所以修理笼屉的篾匠已不多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