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伞匠(张才富) 过去人们使用的雨伞,不管是纸伞,还是布伞,都是用竹子作伞把和骨架,日久了伞顶破裂,骨架易折断,所以常常需要修补。修纸伞顶比较简单,在破洞处涂上桐油,贴一块用竹子作原料造的纸,再涂一遍桐油即可;修布伞顶或换上一块布或整个全换。修伞骨架比较麻烦,简单的方法是用现成的竹篦替换,没必要修的伞,修的成本太高就叫顾客买新的了。后来出现的铁骨架布顶的避雨遮阳两用伞,比较耐用,修伞行业因此也日益萧条。修伞匠的劳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背着工具袋走街串巷,边走边吆喝,另一种是摆摊。据我所知,沿街吆喝修伞的,几乎都是农闲季节的本地人。 . 我国用伞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孔子家语》;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盖”即指伞。春秋时期,木匠鲁班的妻子云氏,见丈夫常年在外奔波,遇雨很不方便,便想做一种能遮雨的工具。她将竹子劈开剖成细条,蒙上兽皮,做了一个如八角亭的雨具,张开若盖,收拢如棍。后人见其方便实用,便开始模仿,并陆续传开。造纸术发明前,伞面多用丝绸绷制。宋朝后,逐渐有了皮纸伞、油纸伞、布伞;至今天的塑料伞、化纤伞、沙丁布伞、银胶伞、珍珠胶伞等。伞在历史的风雨中,不断变化与改进,其功用也在不断地延伸扩展,除了防晒和遮雨外,还可防紫外线、抗辐射、装饰环境等功能。 .
记得在仙桃老街的百货公司门口,有个修伞的小摊,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张小条桌,上面摆满了修伞的工具:尖嘴钳、铁锤、剪刀、钢锉、螺丝刀、成卷的铁丝,还有两个装了针线小件的锈铁盒。桌子前面,靠着一块木牌,写着五个毛笔字:修伞补套鞋。这修伞小摊,听说是当时沔阳制伞厂的一名工人被厂子精简回家后,为了生计摆的个修伞摊。 .
师傅每天清早出摊,傍晚收摊。不管生意怎样,都会守在摊旁。当时我在他对面的服装厂上班,伞坏了,有时也找他修。有一次在为我修伞时,他对我说:客人找我修伞,那是看得起我。他备有全国各地几十种伞布、伞样、骨架、伞把,还有十来种颜色规格的尼龙线。他原在伞厂干过,当然熟悉各种伞的制作材质,技术特性。 .
长年累月修伞,锋利的伞骨断口将他的双手刻画得像树皮一样粗糙,但干起活来却照样灵巧,无论是穿针引线,还是接骨换架,师傅的双手总是敏捷迅速,干净利落。他边修着伞边对我说;现在的伞便宜,质量没法和以前比。用料差,做工也马虎,一把伞打不了几天就坏了。伞坏了就扔掉了。而今,来修伞的人少,一天能修个两三把就不错了,刚开始那年,我一天到黑不停手地修,都忙不过来。 . 师傅将修好的伞系递给我,我接过修好的伞,忽然,阴沉的天空飘洒起细雨来,满街伞花绽放。 . 2011.11于乌鲁木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