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匠(张才富) . 铜匠,是以替人打制铜器具为生的匠人,在“九佬十八匠”里占有一席。铜匠作业,之所以称之为打制,我们沔阳简称为“打”,如打篐子,打手镯等,是因为铜匠并不炼铜,只是以铜板(铜钱)或铜片为原材料,用锤子之类工具敲打出诸如铜壶、铜锅、铜瓢、铜铲、铜锣、铜茶盘、铜锁之类的器皿来,而与制铜工艺无关。 . 铜匠分为没有店铺和有店铺的铜匠两种。 没有店铺的铜匠通常就是挑一副铜匠的挑子,早晨出门,走街串乡,持由五块铜片穿成的铜串子,到那人烟稠密处了,手一抖,铜串子抖开了,一阵哗啦啦叮铃铃脆响;手再一抖,铜串子立马收成一叠铜片,仿佛唱戏的甩水袖一般。那铜串子是游走铜匠的行当招牌,那叮铃铃的铜串声,也算是铜匠行当的特色吆喝。听到这铜串声,有顾客需要的,就将脑壳伸出门来,招呼一声:我补铜脸盆!给铜瓢接个把!一般来说,游走铜匠,打制的多是居家过日子的小器皿,且以修修补补为主。 . 铜器作坊,俗称铜匠铺。工匠们多以锤、砧等简单工具手工操作,生产一些日用品,如铜壶、铜盆、家具饰品等;也生产了一些技术比较精湛的祭祀用品,如铜香炉、蜡台、铜佛像;还有乐器,如:锣、铙、钹、镲等。有店铺铜匠作坊,经营就有规模了,往往是成批量的打制物品,也有较多固定的客户。 . 记得小时候看到铜匠走街串巷,只要听得“哐哐啷啷”的铜片撞击声,村里的爹爹婆婆们就会把破损铜锁,烧裂铜壶,铜盆,铜铃铛.等铜制器皿送到坐在树荫下的铜匠手中,碰上熟识的师傅,那些嘴长的婆婆们还会说上几句家常话。铜匠修旧补漏,一担挑出门,少则一月,多则半月。他们到处走,所到之处都有主人家,作为交换条件是免费修理物品。那个时候,铜匠可是农村中很吃香的手艺,几乎没有人家可以不和他们打交道,铜匠家境殷实, 吃穿不愁。他的每一锤,都包含了力量,倾注了心血,还渗透着体温,所以这活儿慢且累。 . 说起铜器作坊,有名的铜器就是打制铜锣了,打制锣、镲要定音精准,工艺独道。打制出一面音质清纯、音域宽广、音色宏壮的铜锣,先要熔化生铜,制模浇铸。武汉锣厂全国有名。武汉铜锣简称汉锣,与奉锣、京锣、苏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锣。武汉铜锣的特色一是音质纯正、发音宏亮、吃槌省力。二是锣的直径大。沔阳锣厂生产的锣也吸收了汉锣的一些优点,也讲究的是“一锤定音” . 岁月留给了我很多的往事回忆和沧桑,其中也不乏有深深激励我们永不停步、奋发前进的动力以及一丝丝美好时光的永久烙印。我所记录将要被渐渐淡忘的往事, 一些传统老手艺生产的物品,它的实用价值在慢慢弱化,但这些老行当有着收藏鉴赏的价值,沉淀着历史、民俗的内涵,更是一种活的文化。因此,让更多的人来关心这些传统老行当,有着深远的意义。 . 2011.11于乌鲁木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