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盖匠(张才富) . 解匠(沔阳叫盖匠),这个行当可能很多人感到陌生了。笔者是在农村长大的,昔日老家也有一些解匠,其中我双目失明的舅伯就干过解匠,我小时候见识过。解匠是最劳累的手艺人之一。当地把患哮喘病的人比作解匠,哮踹呼吸困难,而解匠解板往往是气喘吁吁的。 . 解匠解料即锯板,把树根据用料的需要,先用锯子断成一段段的木头,然后再把木头解散成一块块不同厚度的木板。剩下的就是木匠的事了。木匠把木板用来打各种木具;桌椅板凳,或犁耙水车,或门板鼓皮……沔阳人把解料的锯板匠称解(念三声)匠(多叫盖gai 匠),我始终认为称“界匠”比“盖匠”更为接近些。总之是专门锯板的农民兼匠人。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的农村里,修房造屋或打家具,没有电动的带锯,生活中离不开锯板匠,盖匠要先把木头锯成板,木板晾干后再去打木具。盖匠须两个人做对子进行,为了生计舅伯常与村里的盖匠搭伙,被人家请去解料。每次出去给人家解料时,我只见舅伯用粗棉布包裹着工具,用绳子捆好,挎在肩上。包裹里有钉锤,顶钉,铁抓子,锉刀,拨头,墨斗盒,油筒子……锯板的大锯由同伴扛着。 . 解料时,要在散敞的地方架一幅大马架,放上一块托木,把锯成一定长度的木头横放在马架的托木上,正好齐盖匠衣服的第二颗扣子高。为防止木头在托板上滑动,先用顶钉顶住固定,然后用铁抓子抓牢;根据木头的长像和打制木具的需要,用墨斗纵向弹出要锯的木板厚度的墨线,有三分厚的,也五分厚的……锯板时锯按墨线走直,锯出来的板子才不会瓦。舅伯的眼睛看不倒,帮同伴搭手做解料前期准备工作的往往是东家老板。 . 解锯,当地称龙锯,蜈蚣锯子。长的有两米多,也有比它短的。解锯有锯条,锯直梁,锯横梁,绞棍绞绳。锯片固定在两头的锯横梁上,另一头是绞绳,中间锯直梁顶着。在同伙做前期准备工作时候,舅伯摸着把解锯的绞绳绞紧,用油筒子把锯条蘸上食用油,木料架好了锯板开始。人一里一外中间隔有木料对着站立,两腿前弓后箭。左手握着锯的横木柄的中间,右手手心向上握着木柄的下端。对中墨线,来回拉扯解锯。随着锯条缓缓地从脸盆粗的木料中行进,锯沫子从锯缝里源源不断的飘洒而出,大锯从这头走到那头。为了减少摩擦,时而给锯片蘸油。不多时,一块木板就揭开了,把它挪下来压住马架。解料一般锯杨柳树容易许多,锯桑树,槐树等结实的树木比较干难。 . 每揭走一块木板后,舅伯和同伴两人坐下来歇一会。掏出烟,点燃,猛吸几口。长长的烟雾,吐出满身的疲惫。烟抽完,茶喝过,起身又继续开始了锯板。 . 长时间站立,身子侧着摇摆,拉拉扯扯,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一要技术,二要使力。锯潮湿的木头经常夹锯,锯有时会偏离墨线锯弯板子。解料两人相互拉扯要配合默契,有节奏,用力均匀。有一次,舅伯在我们村子里锯板,我想去装些锯沫子回来,冬天撮火钵子用,看到舅伯额头上汗水在肆意挥洒,手臂胳膀上的肌肉在跳跃,青筋在翻滚,我目不忍睹,真想上去帮舅伯贴锯。我喊着舅伯,大声叫出“快锯上头了”!舅伯呼唤着我的乳名,催促我装完锯沫后赶紧回家做作业,他的声音是那么的粗重短促! . 舅伯虽然双目失明,但有着很好的悟性。解锯使用一段时间后,锯齿就钝了得锉锯。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舅伯用锉刀和拨头整锯子,锉刀用来锉利锯齿,拨头像一个叉子,上面有槽口,可以夹住锯齿,将锯齿一左一右扳出少许。中间扳寛一些,头尾扳窄一些。才有锯路。舅伯每次锯板都要整几遍锯,把锯子整得非常好使。长年累月的经验,舅伯只要用去摸,就知道锯的一些细节。 . 多少年过去了,而我对解匠怀有特出的情感,因为我舅伯是一个解匠。舅伯一生单过,资助我们兄妹从苦难的童年长大成人,他曾教诲我们做人不要像盖木板一样横着来(用来指那些不讲道理的人)至今我还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如今,电动带锯的普及,盖木板的场面再也见不到了,一个老行当随着舅伯远去的身影从我们视线中消失 . 班门手艺解板材 嘿呦嘿呵站平台 锯板建房打家具 一推一送去还来 . 2011.09于乌鲁木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