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楚风仙韵 于 2011-11-20 14:44 编辑
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依照《仙桃市城乡一体化规划纲要》,抓住武汉城市圈和仙洪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建设战略机遇,制定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实现城乡文化建设同步发展。逐步探索和建立以大中型公共文化设施为主体,以社区、村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加快推进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市博物馆、市群众艺术馆(市文化艺术中心)、仙桃大剧院、地方戏演艺中心、图书超市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依托南城新区建设,配套建设一批反映历史人文、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广场和城市雕塑,建立相对集中的文化中心区。推进镇(办、场、园)文化广场、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村文化中心户等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建设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文化网络服务载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引导农民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镇(办、场、园)综合文化站建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研究制定“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库,确定投资重点,着力发展文化创意、新闻出版、广告传媒、文化旅游等产业。支持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开发增值服务,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扶持开发雕花剪纸、麦杆画、贝雕、糖塑、刺绣、摄影、书画等仙桃特色文化产品,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优秀文化企业。支持“新华文化城”项目建设,推进江汉(沔阳)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形成具有仙桃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扶持沙湖、沔城等地影视拍摄基地建设,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加快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教育等方面的融合与互动,不断催生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拓展文化产业空间。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围绕打造“一县一品”的文化品牌,大力推进音乐歌词、地方戏曲等优势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一台反映仙桃文化底蕴并具有江汉平原特色的原生态剧目。大力开展体操文化、孝雅文化、广场文化、民俗文化、皮影文化、花鼓戏文化等特色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一镇一品”。到“十二五”期末,争取全市有2件以上文艺作品获全国、全省“五个一”工程奖。精心组织广场文化活动,打造广场文化活动品牌,实现城乡互动,全民共享。继续举办中国仙桃国际体操节和“感动仙桃十大道德模范”、“十大经济风云人物”、“精彩仙桃十大新闻”、“敬老好儿女”、“孝雅之星”等评选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发挥示范作用。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文物保护。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不断调整和优化市场结构,提升经营层次,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有序发展。加强网吧、娱乐演出、电子游戏、出版物、印刷等市场的监管,严厉查处违规违法行为。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文物保护“五纳入”和文物保护单位“四有”的规定,完成越舟湖遗址的规划和保护,力争“十二五”期末入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机制,完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争取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级名录。 -------摘自(仙发〔2011〕3号 中共仙桃市委 仙桃市人民政府 关于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