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冷眼向阳 于 2011-11-27 11:01 编辑
常听同事们抱怨:这书真的教不得了!宁可做其他职业都不愿意教书了。有的教师刚过五十岁就巴望早点退休,即使上班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或是外出培训也不参加了。其理由是过了五十岁就等于船到码头车到站,该是“混点”的时候了。诸如此类的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地侵蚀着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的进取之心,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 引起职业倦怠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人们经济意识大大增长的今天,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经济收入差距拉大,横向比较起来,教师的收入确实太低。物价直线上升,房价居高不下,造成了教师地位与现实较大的反差,教师辛辛苦苦工作一年,不如有些行业的人一月的收入,更有甚者,农村中小学教师不吃不喝工作一生也难买得起一套像样的房子。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事高强脑力劳动工作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似乎在所难免。 其次,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评价机制尚未健全,考分和升学率仍是评价教师的主要尺度,教师的工作业绩与学生的成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一些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分到一个相对薄弱的班级,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却仍然不能提高班级学生的总体成绩时,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教师思想认识与实际工作的反差,加之许多老师不得不对各种检查评比、过多的培训和荣誉的驱使,从而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因而导致教师职业倦怠感的滋生。 另外,由于我国的改革还处在一个转型时期,经济制度的分配不合理的现状依然存在,这对学校教育是一个不小的冲击。社会上流传这样的民谣:小学生是亿万富翁,初中生是千万富翁,高中生是百万富翁,大学生替富翁去打工。在这样新的读书无用论重新泛滥的情况下,一些学生读书的积极性锐减,有的教师分到一个非重点班,面对的是多数不求上进的后进生。为了提高他们的成绩,教师们使出浑身的解数,努力挽救这些病态花朵却收效甚微后,工作的成就感越来越低,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对工作的倦怠感。 再者,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社会对教师更高的要求和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使责任更多的落在教师身上。这种期望值和责任感使教师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上现今的中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而且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出现的留守学生现象是当今农村中小学教师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一部分学生性格刁蛮,我行我素行为偏激,缺乏吃苦耐劳勤奋刻苦的学习品质给现今的中小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言行上稍有疏忽,就会遭到一些低素质家长对教师的人格的污辱,成为社会的众矢之地。这样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精神负担,就会使教师在工作中情绪低落而出现职业倦怠心理。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当务之急是将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落到实处。让教师们有一分不菲的工资收入,减轻他们的生存压力,逐步缩小他们与行政官员、企业高管,个体老板的经济差距。这样教师们就能在养家糊口的艰难处境中挣脱出来,去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的工作中,让丰厚的物质待遇转化为不竭的精神动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让他们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培养和造就祖国的接班人去竭尽全力。 教师本人也要有一个宽松的心态。教师虽有耕耘的愉悦、收获的欢欣,也不乏艰辛与劳顿。其实教师们无需为劳动不被认可而不平,为学子们的吵闹而烦恼,也无需为各方面的压力而焦虑。利用课余和节假日,到自然中去晾晒一下心情,寻找生活的快乐。或去散步,或去骑车,或去登山。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去感受山的峻峭,海的博大,草的温柔。听一听啁啾的鸟语,看一看夕阳的余辉,嗅一嗅花的馨香。也可以捧上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在重拾读书的乐趣中,去感受大千世界和百味人生。让这些去冲淡心中的不快与烦闷。 教师还要学会与生活讲和,适时地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勇于直面工作中的烦恼和压力,宠辱不惊看待工作中的种种不快,是教师与生活讲和的良方。对待工作中的不如意,无须像一个苦行僧那样,整日灰头土脸。对待后进生,也无须戴着枷锁去跪着教书。要知道教育不是万能的,不能改变后进生,就去改变教师自己。要学会接纳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磨难,随时为自己减压。教师自身也要有意识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始终保持一个健康平和的心态,及时有效地化解消极情绪,从而根除职业倦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