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鄂州最热闹的莫过于那大大小小的广场和空地。一两组音响、三四个喇叭,便成了一个露天舞场。人们从四面八方聚拢来,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共同跳起优美的舞蹈,彼此紧闭的心房敞开了,快乐萦绕在每个人身边,感染着他人。瞬间,鄂州的夜晚被激情点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广场、空地跳舞的团队大大小小有150多个。在城区,几乎有灯光的地方就会有舞场;在农村,21个乡镇先后建起了文化广场,每晚到广场上跳舞的村民有数万人之多。
从城市到乡村广场舞遍地开花
洋澜康城附近的空地人气超高,一群50多岁的“大妈”跳起了扇子舞,只见桃红的折扇在她们手中灵巧翻飞,时而摊开、时而收拢,张弛间煞是好看。不远处,一群小嫂子们手拿金边喜帕,一边唱着《南泥湾》,一边扭腰摆胯。穿过马路,来到洋澜湖畔的亲水平台,人们正优雅地跳着交谊舞,慢三、快四配合得十分默契,大家的脸上神采奕奕。
沿着滨湖南路,大大小小的露天舞场有12个之多,最大的一个舞场有近200人,最少的也有30人。另外,在江滩公园、移动广场、长江天下、武商凤凰店等广场、空地上,也是乐声悠扬,舞姿翩翩。 与此同时,山村之夜正焕发出别样的精彩。
天刚擦黑,碧石渡镇李家边村的妇女们便开始邀约着,“快点,舞曲刚刚响起来了!”原来,她们急着到村里的广场上去跳舞呢。优美的旋律、闪烁的霓虹,广场上,大家跟着领舞教练和着音乐节拍,向前退后、转身抬腿……突然,广场中央迸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只见几位妇女因转错了方向,正自嘲逗趣呢。广场边的看台上坐满了凑热闹的村民,甚至有人连饭碗都端了过来,孩子们则调皮地在舞群中穿梭着。
过去,鄂城区三山村的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今,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吃完晚饭去跳舞”,已经成了许多村民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
在沙窝乡加奖村、泽林镇楼下村、杜山镇东港社区……一处处舞场,一支支舞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寂静的山乡沸腾了。
在跳舞的人群中,年纪大的选择跳优雅舒缓的民族舞或是交谊舞;年轻的姑娘们,则更爱跳动感激情的现代舞和拉丁舞。跳舞的市民中,目前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只有10岁,40出头的中年女性是队伍的主力军。
跳广场舞收获健康与快乐
“走,到公园跳舞去。”家住裕江花苑的王曼珍,每天吃过晚饭都会去跳舞。她说:“我年轻时就很喜欢跳舞,可那时工作忙没时间,现在退休了,闲着没事就去跳跳,两个小时下来,出一身汗,身体别提多轻松了。”今年51岁的郭细容是个铁杆“舞迷”,她跳广场舞虽然只有半年时间,但学舞的劲头可是无人能比。郭女士的兴趣十分广泛,什么舞都愿意学。
平时,除了在广场上跳舞,在家里,郭女士每天也要对着电视学跳两三个小时。郭细容以前她饱受颈椎病的折磨,自从学跳舞后,颈椎疼痛缓解了许多,“只要坚持跳下去,我的颈椎病一定能够治好!”郭女士很是自信。如今,郭女士已经掌握了十几种舞蹈的跳法,算得上是半个舞蹈老师了。 “在广场上跳了半年舞,我认识了许多朋友,平时有什么烦恼,这些朋友总是帮我分担,我现在的生活态度可积极了。”郭女士笑着说道。
跳舞给大家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家住南浦路的徐英娥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以前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跳舞,我会很不好意思,总是站在队伍后面。后来看到有些年纪比我大的嫂子,尽管舞跳得不好,却很大方很自信,反而让人钦佩,从此,我便放开了胆跳。现在,我变得更加自信了,跳舞时如果围观的人少了,我还不高兴呢!”跳舞的人群中有很多是夫妻档,一对夫妻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吃完晚饭都会到广场上散步,可时间一长难免觉得单调。后来看到广场上有人跳舞,他们便跟着学了起来。现在,小俩口天天到广场上跳舞,不认识的人总以为他们是热恋中的情侣。“到广场上跳舞不仅能听音乐,还能运动,在生活中,我们架也吵得少了,感情越来越甜蜜。”妻子幸福地向记者说道。
谈到跳舞带来的改变,在农村,逐渐富裕起来的山乡居民则有着更深的感触。
碧石渡镇黄咀村的王春桂,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因为舞跳得好,她被村里的妇女们推举为舞蹈老师。她告诉记者,过去,黄咀村人白天在地里干农活,晚上就回家睡觉,生活非常单调。现在一到晚上,黄咀村可热闹了,大家聚在广场上跳舞,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人也年轻了许多。
家住三山村的周梅香则感慨道,以前我们村的妇女农闲时喜欢聚在一块打牌,常常为了一两块钱争得面红耳赤;小嫂子们总爱东家长、西家短地说闲话,弄得四邻不安。现在,大家每天都专心学跳广场舞,打牌的少了,闲话更没有人说了,邻里关系变得和谐,乡风也更加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