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日,在省委、省政府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现场会上,省发改委制定下发《加快荆州振兴总体规划》(2011—2020),阐述了荆州振兴的发展目标、重大意义等,并从几个方面详细规划出,2011年至2020年如何加快荆州振兴的布局安排。
加快振兴,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荆州干群齐心协力,“十一五”时期荆州经济走出低谷,奋力爬坡,并开始进入快车道,进入“十二五”时期,荆州迎来加快振兴的重大机遇。
按照“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十年大振兴”的总体要求,努力把荆州建设成江汉平原中心城市、长江中游重要的机械制造及化工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长江中游经济带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全国著名的荆楚文化传承创新展示区,使荆州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钢腰”,成为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支撑。
到2015年,实现经济总量跨域,力争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提高两个百分点左右。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继续提高,力争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江汉平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成为荆楚文化的核心支撑区和全国水资源保护利用示范区,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转型升级,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
荆州“壮腰工程”的核心是壮工业。通过改善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化工三个千亿级产业和纺织服装、轻工建材、高新技术产业三个500亿级产业。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00家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26%。
荆州传统工业比重大,要改善提升传统产业。此外,大力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到2015年,电子家电、环保产业等形成较大规模,增加值占GDP的10%以上。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GDP的18%以上。
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壮大市场主体规模,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做优做强,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构建生产性服务业水平高、生活性服务业丰富繁荣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从而打造江汉平原文化旅游中心、现代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商务中心。到2015年,荆州的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两个产业营业收入过200亿元,力争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65亿元,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的40%。
要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充分发挥名城、名人、名胜、名产的资源优势,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链;突破性发展文化产业,以丰富多彩、深厚灿烂的楚文化底蕴为基础,以三国文化、水文化为重点,以现代商业文化模式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加强荆州古城保护,建设一批具有荆州文化特色繁荣标志性建筑、城市雕塑。
同时,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及重视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创新商贸流通业态,重振百年商埠雄风。
强农惠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面改善农村整体面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到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要创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力争到2015年,粮食总产达80亿斤以上,棉花达16万吨,油料达65万吨。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到2015年,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非农业收入,增加财政性收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还要加大改善农村整体面貌,推进村镇建设和环境治理,积极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防治农村土壤污染和面源污染,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改善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树立发展“大交通”观念,坚持以衔接、优化和协调发展为主线,以沿江运输大通道为重点,加大港口、公路、铁路的联合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实现铁路、公路、水路的“无缝对接”,努力将荆州建设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到2015年,使荆州中心城区综合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标准,县市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至50年一遇;提高水资源配置利用水平,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95%。加强民生水利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河道塘堰综合整治,使重要水源地面源污染基本得到控制,饮用水水源区水质达标率100%。
加大基础产业支撑能力,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互联网普及率100%,光纤到户覆盖率95%以上,无线宽带人口覆盖率98%左右。
优化格局,打造荆州沿江城镇带
抓住将荆州纳入湖北长江经济带重点发展城市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机遇,以发展荆州主城区为重点,以壮大沿江中小城市实力为突破口,引导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在长江沿岸有续集中与分布,形成城镇体系结构合理、区域发展协调的新型沿江城镇连绵带。
要建设长江中游重要节点城市,到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00万人,远期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200万人。
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到2015年,力争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
壮大沿江中小城市实力,进一步优化发展布局,推进县市区扩容提质、加快发展。
积极实施“满园工程”,将开发区和工业园作为发展产业的主要载体、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阵地,使沿江产业带与沿江城镇带有机结合,互相促进。
保障民生,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要不断扩大就业规模,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支持创业带动就业。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阵,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水平,完善城镇职工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抓好“三项医疗保险”、“三项养老保险”的衔接转换。
大力发展文教卫生事业,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广沙市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区”先进经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推进迁村腾地,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培养农村居民的社区观念,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强化实施,奋力实现宏伟蓝图
大力开展先行先试,鼓励荆州在经济发展相关领域大胆探索,创新发展模式,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将投资总额3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权限下方给荆州市。将年减免额在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下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审批权交由荆州市审批。
努力营造重商亲商环境,让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受到应有的尊重。发挥科教人才优势,加大人才经费投入。增强土地保障能力,对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给予重点倾斜,合理安排中心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的集聚程度。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设立“荆州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支持荆州产业做大做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以奖代补“资金,向荆州生态建设项目倾斜。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记者 刘洁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