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
中士
 
- 积分
- 351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1-11-30 09: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年前,陈梅林举债为一名高位截瘫的农民工无偿护理近一年。她以这样的方式传递自己感受到的爱心,被称为“荆门最美护工”。如今,陈梅林有个心愿:希望亲眼见一见当年做她眼睛的“武汉好人”——王大开(音),说上一句谢谢。
近日,陈梅林通过湖北之声记者田野的微博,发布了寻找“武汉好人”的消息。
昨天,记者联系上陈梅林。她说,自己在1994年9月16日到武汉同济医院做手术,那时28岁,视网膜脱落。
当时正是农村收割稻谷的繁忙季节,陈梅林的家属把她送到同济医院后,不得不赶回老家,留下她一人在医院。
刚进院,病床紧张,陈梅林只能暂住走廊。她双眼蒙着纱布,什么都看不见,又没有家人的照顾,就在感到孤单难过时,一个温暖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姑娘,你家里人呢?”
经过交谈,陈梅林知道说话的人叫王大开(音),是位健谈的老爷爷。他的老伴因患青光眼住院,也暂住在走廊病床。后来,陈梅林和王大开的老伴搬进了同一间病房,做了20多天的病友。
陈梅林家境困难,每天只吃馒头咸菜。王大开听说做完手术喝财鱼汤好,就嘱咐儿女每次熬汤多带一份,送给陈梅林喝。有一次,他和老伴还塞了20块钱给陈梅林。
“我住院31天,王大爷的老伴比我先出院,之后就再没有见过面了。”陈梅林遗憾地说,因为当时自己双眼被纱布蒙着,也不知道王大爷长什么样子。
王大开和老伴出院时,还帮陈梅林找了一位小护工,一个17岁的女孩子。陈梅林记得那个女孩子照顾了自己半个月,平时洗漱换衣,甚至大小便,都靠这个小护工。出院时没有多余的钱付护工费,可是这个小女孩说:“没关系,没钱就算了。”
在陈梅林的记忆里,王大爷当年应该70多岁,祖籍是浙江省,在武汉居住几十年了。王大爷曾告诉过她,自己住在同济医院对面的环卫宿舍,有三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17年过去了,陈梅林一直想找到王大开一家人。但因为没钱,从1994年到2010年,她没有来过一次武汉。
这些年,陈梅林做过保洁、钟点工,还在工地做过“提砂浆工”。但在她看来,“不管生活如何困难,都没有忘记过要像王大爷一样去帮助人”。
小本记下件件好人好事
鼓励自己
2004年,四川南充人冯其良在荆门某煤矿打工,腰部被石头砸伤,导致高位截瘫。2009年4月,陈梅林开始照顾他,每月护理工资850元。
2010年下半年,冯其良所获赔款已用尽,陈梅林不仅不要护工费,还把先前赚的工资和积蓄拿出来照顾他。今年3月,陈梅林的所有积蓄也用完了,她不仅没有离开,还借钱来负担冯其良的生活费和治疗费,带着冯其良到北京、西安、广州治疗,被称为“荆门最美护工”。
在去西安治病时,到旅社退房因超过12点,要再付一天房费。陈梅林当时身上没钱,都快急哭了,旅社的一位好心工作人员免收了这个钱。
今年3月,陈梅林带冯其良去北京看病,到北京西站后,她推着冯其良有点“找不着北”。一位Z78次和谐号的中年女列车员走过来,主动帮她推轮椅,将他们送出站,陈梅林只知道这位列车员的名字叫“苏红”。
“只要有人帮我一点,我都会用本子记下来。”说起这个习惯,陈梅林说,这两年来照顾冯其良,每当感到吃力时,就会想起这些关心照顾她的人,告诉她做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如今,陈梅林的这个小本子上,已密密麻麻地记下15页的好人好事。
陈梅林说,很多媒体都来报道她无偿照顾冯其良的事迹,而所有记者都问过她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做”。她的答案只有一个:都是因为17年前,自己在武汉曾受到过两位好心人的无偿帮助,“即使没钱,也不能丢下他不管。”
通过仅有的线索
未找到“王大开”
昨天,根据陈梅林提供的线索,记者来到汉口宝丰路环卫宿舍,向居住在此30余年的周师傅打听,可惜他和家人均表示不认识“王大开”。
记者又向周围几位年纪较大的环卫工人打听,他们也说没听说过这个人。
据了解,宝丰路环卫宿舍曾有过一次拆迁,那时有不少人都搬走了。
记者又来到宝丰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表示如果有线索,会再通知记者。记者通过公安部门,也没有查到“王大开”。
当记者将这个消息告知陈梅林后,她略显失望,“我知道离别17年后,想再找到王大爷太难。但我不会放弃,因为我想亲眼见见这位当年照顾我的好心人,亲口对他说声谢谢。”
【编后】
家境贫寒的陈梅林,在无偿照顾冯其良后,生活更加艰难。可以预见的是,即便真的见到当年无偿照顾她20多天的王大开老人后,她也只能一语谢之。但,这句再普通不过的“谢谢”,却是她饱含17年感激之情的知恩图报。因此,我们呼吁广大读者,如果您有王大开老人或其家人的线索,请拨打85777777通知我们,让我们努力帮陈梅林圆这个感恩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