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6
贵宾
   
- 积分
- 6889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荆州市 2011-11-30 15: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型升级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
核心提示
荆州“壮腰工程”的核心是壮工业。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增强荆州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化工三个千亿级产业和纺织服装、轻工建材、高新技术产业三个500亿级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以优势品牌提升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粮食、油脂、水产品、畜禽、林产品、果蔬等加工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
以新技术改造机械制造产业通过新技术和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机械制造业。重点发展钻修井、固井压裂、石油特车等石油机械;支持石化装备产业扩张,承接相关配套产业转移;以荆州中心城区为重点,积极推动冶金金属制品、传动机械、矿山机械、消防器材等产业发展;促进船舶修造和部件制造的发展;以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县、石首市和松滋市为重点,大力发展汽车电机、汽车空调、车桥、曲轴、制动阀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以精细化为方向升级化工产业依托现有化工基础雄厚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大力推广精细化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努力开发化工新产品,加快引进化工产业项目,把荆州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加强各类化工原料的自主开发和活性染料及中间体生产,进一步延伸和完善产业链。
以一体化整合壮大纺织服装产业加强行业整合和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形成规模适度、抗风险能力强的纺织服装集团。形成轧花、棉短绒加工、棉纺、织布的加工产业体系;提升高档纺织品研发、生产和后处理能力,形成200万锭以上的纺织生产规模和200条印染生产线;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引进项目和知名品牌,加快服装等纺织终端产品的发展;推动生产要素向荆州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集中,打造华中重要的纺织印染循环工业基地,把荆州建成沿江纺织服装聚集区。
以两型化转型发展轻工建材产业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导向,推进轻工建材产业转型发展。以荆州中心城区为重点,逐步加强家电产品零部件的本地配套。重点发展高效节能节材冰箱压缩机、变频空调压缩机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企业,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冰箱、冰柜、洗衣机1400万台和节能环保压缩机1000万台的产销规模。引导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开发生产高性能复合材料、改性增强材料、新型工程塑料,壮大荆州塑料工业。以松滋市和荆州中心城区为主,加强建材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和配套,淘汰落后产能和生产设施,开发管桩、砼砌块构件、粉煤灰砖等环保型新型建材。
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培育本地企业,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到2015年,电子家电、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企业、生物产业等形成较大规模,增加值占GDP的10%以上。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GDP的18%以上。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发展通讯设备制造,重点开发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数字化高频电台、矿山和深井用数字通讯设备,对讲机等产品;加强高端电子产品、光电转换及节能产品和新型信息基础材料开发;加快软件研发企业对各类应用软件的开发,提高软硬件智控集成化水平。
着力发展新材料和环保产业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光通信材料;加快研发生产新型绿色环保包装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高档玻璃、高档陶瓷等产品。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水工环保设备基地,加强对外合作,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硅酸盐蓄电池、等离子电池、锂电池等新一代电池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推进非粮生物燃料发展,加快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
积极发展生物产业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生物育种产业和生物制造产业。
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以创建全国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区为契机,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壮大市场主体规模组织实施“百亿企业”工程,实施“保姆式”的服务。支持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嫁接重组,融资扩规,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强与世界500强、央企、上市公司的对接,积极引进一批大项目落户荆州。到2015年,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过100亿、过50亿、过10亿的龙头企业群。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荆州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化工、机械制造和高新技术等产业,江南片区县市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和轻工建材等产业,江北片区县市重点发展优质农产品加工、精细化工和纺织服装等产业。
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荆州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以“退城进区”为主要方式,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手段,加快荆州中心区城工业的聚集,推进城市布局调整和功能提升,把荆州打造成为中西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示范城市。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应用创新成果,引领自主创新;大力扶持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品牌;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利益机制,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完善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