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7
中尉
 
- 积分
- 2832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荆州市 2011-12-3 18: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而我却被这无边的青青芦苇迷住了。芦苇又名蒹葭,是狄苇和芦苇
的合称。这滩上的是狄苇居多。《诗经、蒹葭》及后人司空曙与戴复古
的咏苇诗,可算是咏苇佳作了。
苇杆空心,与竹类似,寓虚心向上之意;虽只有指头粗细,却长得
很高,有凌云之气节;且十分茂密,杆与杆互相搀扶,显出友爱之情;
狂风折断大树,却不能使它们折断和倒伏,巨浪也奈何它不得,全淹后
,水退下去仍然直立青葱,茁壮成长。
芦苇的作用很多。前代的人们,只要在有它的地方,多用它做成屋
子居住,全用芦苇也能做成一座房子,遮风避雨,在我国南北,为人民
的繁衍生息作了极大的贡献。就是现在,人们还能看到河滩上常有这样
的房子。在做房上,只要芦苇多的地方,它比竹木的使用更广泛。自从
人们发明造纸,芦苇杆的用途就更大了,为人类传承发展文明立下了汗
马功劳。家具和工艺品中,它也是大显身手的领域;嫩苇笋几千年来,
都是江湖间饥民救生的食粮,一般的野菜野草远没有它的营养价值高;
而在现代最绿色的优秀食品中,它更是独树一帜,价格排在绿色素食的
榜首,在许多地区与猪肉价比肩;而嫩苇也是草食性鱼类的美食,鱼长
大可供人食用;嫩叶又是人包粽子吃的香馨工具,老叶不仅可烧,也可
造纸;根与芽皆可入药,防治十多种重要疾病;它还可以净化空气,悦
人眼目,怡人心情。总之它浑身是宝,供人使用,却于人无所索取。收
割后自然生长,连翻耕施肥都不需要,是人类取之不竭的财富。一个人
可以向芦苇学习,却不能完全学到它的品格与成就,世世代代的坚持就
更难了。
我常来江边观看苇林,整体上她们有种团结坚韧旺盛的气质,是一
派众志成城,气势磅礴的阵营。这阵营在当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此地时,
抗日军民正是在此地的苇林中布防奋战,那时这片苇地却在江北,这里
正是湘鄂边区抗日根据地,加上后续的解放战争,成千上万的英雄儿女
,在此血洒苇林。剧本《沙家乒》正是描写了当时南国这种史诗般的悲
壮场景。我在参与为部分死者存者们落实政策时,作了实地调查,为他
们的事迹深深感动。现在面前的苇子,春时葱绿旺盛,秋时金黄成熟,
正是他们用赤诚的生命、泪水与热血,留给故乡的尊严靓丽与祝福。因
之这滩上芦苇的后代们,便存有许多心酸与喜悦的记忆,它们所拥抱承
袭的圣洁精神与高贵品质,可令人高山仰止。
因之对于这种植物,人们是应当深深鞠躬的。它若作为中华民族图
腾之物中的一种,可能比龙狮之类抽象空虚和凶暴之物,更为真实与和
谐。因为作为图腾的龙形是不存在的子虚乌有的东西,一个民族不能崇
尚虚无。它首先代表着神造的神物与神权,其次代表着龙投胎的天子皇
帝及其天授的君权,而能编造传播推广维护这种精神神话的,当然是历
代统治下民的阶级,目的是为了极少数人的自私。龙狮是欺负弱小和吃
人的动物,是百姓所害怕的野兽,是按照丛林法则生活的群体。人们虽
可以物做成其形象舞之玩之,理应和玩竹马蚌壳等一般,又有何理由去
特别崇拜爱戴?常见官衙大小、官阶高低,也以堂中和衣上龙的图案和
衙门前狮子的大小,来区分显示一种不可违背的规定与秩序。历代下民
谁又敢穿有龙的衣袍称孤道寡呢!
这也成了华夏主要传统文化之一,起着维护旧制度的巨大作用。它
的力量无处不在,以至小孩晚上哭,大人就用它们来吓唬,孩子们便住
了嘴,长大后也便习惯地住了嘴。看到衙门前几千年来张着血盆大口的
凶恶猛狮,自然不寒而粟,更噤若寒蝉,谁敢进去与靠近呢。这就是封
建君主世代的主要政治文化特征。吓唬文化的功用,至少使下民不敢上
访吧。大人们恐怕大都有该上访的事,可人们怕上边的龙狮更大,口更
大,吃人更方便,也更不动声色。历史的和别人的经验值得注意,若非
不要命的,谁还去访。去年本省一位厅级官的太太去省衙办事,卫兵不
认识,以为她是去上访,一涌面上,竟将其打成重伤住院,其女将图片
与事件在网上公开,竟使其父及社会十分难堪。案子以警员们“错打了
”人而了结,而打小民是打对的常事,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都是如此,
空虚的法律只起遮掩和帮凶作用,打下民是无此风波的。
可见衙门内的人是站在龙狮一边的方向,借助兽威下视群民,久之
自己也仿佛成了吃下压下的神物,视手中的权利为神权,胡乱用之,成
了当然。只是这吓唬文化于洋人无用,他们的奴化教育远不如华夏之人
,不管慈禧衣冠上的龙如何大,他们不仅不向传统的迷信文化下跪,还
将这位天之女从龙椅上掀下来,赶到热河去举款讨饶。并将天之子溥仪
捏在手中跪着喂食,天也不来救他的子女们。现在的人们可以崇拜炎黄
,崇拜稻棉,崇拜山河土地芦苇树木日月马牛,最不可去崇拜神权君权
兽权的代表之物,因为它违反科学民主民生和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
它所孕育出的精神是奴性的,违背实际自然人性与理性,具有虚无狂野
和扭曲人的思想的作用,炎黄子孙不是龙狮子孙,莫弄混杂。华夏民族
的整体精神是和善的,不是凶暴之物可以象征的。即便用它对外,也会
产生善恶相悖的矛盾。外国人称中国为睡狮,是怕它醒来吃他们,希望
它永远睡着,好来偷袭猎取烹食。但中国的民族精神并非如此的,是部
分外人的曲解。这种崇拜虽也是一种传统思想,但传统的不一定都是对
的,不是在许多方面提倡反传统吗,有些好的传统都被反掉了,而有些
坏的却在维护发展它。所谓解放思想这话不全面,应当是解放进步的思
想,不是笼统地解放落后的思想并让它泛滥成灾;所谓改革开放也应当
如此,好的东西不要革掉了,坏的东西不要放进来才是。对传统意识中
错误部分的更正,是必要且必然的。
四
又朝江的方向走了很久,仍然不见江滩的边际。A君说在那淡绿的
边沿,有一个小湖,在苇子丛中分外美丽,她以前去过。湖中水清草碧
,游鱼细沙,鸭浮鹤飞;两岸草茂滩秀,娴雅静谧;好象天上的瑶池,
人间的处女地,神话中的天鹅湖。想来可能有仙女在那里沐浴,糜鹿在
那里甜饮,神仙在那里下棋。
我们便想学武陵人“欲穷其林”,说不定还有个桃花源,见一下秦
时人也好,听他们怎么评价秦始皇。他们也会学后来的“精英”们,把
中国的也是世界最伟大的人之一说得一团糟吗?谁要是不能站得和历史
与伟人一般高或更高,就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他们,又遑论评价!这就
是古今俗子不能理解秦赢政和更胜于他的毛润芝的原因。也是不能够正
确认识和创造历史与对待民众的原因。当然此类人并不只是无知的毛病
,主要怕是屑小卑私的目地不能与他们相容。这只要看看二人的主要敌
对者是站在什么阶层就够了。
但C君骄弱,腿实在不能再走远了,大家只得返回。虽有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的后悔,也有奇境不可看尽,妙曲容其绕梁的韵味。
古今人们对王的这篇游记十分赞赏,认为他在怪自已没有坚持向洞
的深处走下去,是揭示了人们办事不能持久的错误与教训。大学课本与
老师都这样解释。而我认为他文中另隐衷情。他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
是对农奴制的最进步的改革,只不过开了个头,就如他在褒禅山洞中般
黑暗的现实里,手中烛光终将燃尽,纵然有力能走,也无法坚持下去。
虽然他很坚韧,失败后仍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但
在私有制的阶级社会,一切真正为公益和百姓的改革,最多都只能取得
初步或局部的成功。既使是拥有皇权的人也是如此,譬如王莽的改革不
仅是昙花一现,且导致政权的颠覆。人们拥护容忍他代汉为帝,却不许
他改革旧制。可见触动封建社会上层的既得利益,就如触动资本社会上
层的既得利益一样艰难。
这里也是著名的屈原王安石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地域,改革的结局,看
来都属此类。因为他们的新政,必然面对比自己更强大的旧体制对手。
屈原先败下阵来,贬出郢都不消多大一会,当便走到了此处。长时徘徊
在此苇泽边写成《离骚》诗,长太息兮以掩涕,赋离骚兮赴汩罗!
生在这江北边的张居正,从屈原流放的足迹上起步,也步着王安石
的后尘,当首辅时借天子十岁不懂事的机会,披肝沥胆大干十年,创造
出明代中兴的“万历新政”,病而不息,直至累死岗上。尸骨未寒,皇
帝便邀其政敌前来算账,对他抄家没产,逼死其子及家人十多个,未死
者流放远方,且有传说曾掘他的墓寻仇寻财,因后人在开其墓葬时,见
尸骨摆列错乱。可见政敌间的仇恨从来强烈,理由只要“莫须有”三字
,历代人就足够有冤狱审判材料了。朝廷只恨他死得早了点,没来得及
车裂商鞅,腰斩晁错,这是为了示众,以警后人。此前张居正的老乡,
只隔条江的这江滩边的杨溥,在任明朝的次辅和首辅时,就知皇家的脾
气,未敢开创新政,只搞儒家中庸,死后还赚了英宗很高的封号。但他
严于律已,明于事理,被首推明代贤相之一。并且直到前几年修路才无
意中挖开他的坟。只是他的墓开后,并未盗过却空无一物,比张居正的
墓还贫。还有生于此地的一些宰辅太史尚书们,大都贤达功著,名声可
嘉,从这里走出的一些当代将军们,也没出现过贪官,可见这故乡蒹葭
间吹过的清风,还是有些特别用处的。张居正在其张家台的故园六年隐
居时,便在庐前栽苇赋诗以明志,杨溥离家赴省考试时,也从此地苇丛
上船写诗自励。神州之大,历史之悠久,淘洗了如蚁之多的宰相们,有
几人曾获得此二子载入史册的贤达声名呢?
此地之清风,可钦可道。
虽然这些进步的改革者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但他们的可贵正在
此处,不尝百草,怎能治人之病?知难知险而行之,走不到桃花源不甘
心。那怕就如毛泽东所说的,万里长征只走完了第一步,也要走。
王安石当然意识到了这种必然的悲剧,在他的咏雁奴诗中,把自已
比作一只晚上站岗放哨,为雁群服务的雁奴,最后因了群雁的不能了解
和愚昧凶残,竟被同类啄死!这种历史悲剧存在了几千年,祭坛上牺牲
的不仅有布鲁诺式的为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先行者,更有明确的专为下层
人民革命牺牲的壮烈者。王荆公此等诗文,都是在为理想奋斗的切肤之
痛的流露,以供后来者思索,故每读之,不能不临文咨嗟,涕泪纵横。
五
回到近滩时,肚子已饿了。想起等在农场的朋友们,若问我们在江
滩上的所见所感该如何回答时,我感到茫然。
这时路边草滩上,有了几条浑身是泥的青灰色大水牛,一身脏兮兮的,
在远近的绿色中,特别显目。它们啃着杂草,发出吱吱声响,有的嘴里
嚼出泡沫,拖在地上。象是饥饿的乡下人在吃东西。身材与牛角大小长
短不一,毛皮颜色深浅相杂,且大多是精瘦的。
总之它们没有牛在画作中那种装饰出来的臃庸华贵之美。特别是为
几个皇帝欣赏,称为国宝与十大古代名画,并藏匿于宫廷的唐朝宰相韩
休之子所画的五牛图,更是如此。那肥矮的牛身如猪,如何劳作?花枝
招展的肤毛似妖,状如宫女;且一牛居中南面称孤,两边各列二牛,四
牛朝同一方向,身体没有变化,体现的是皇帝居中,大臣分列的宫廷中
的几何形态与氛围,画面构思苯拙,摆设机械呆板,线条没有变化,更
没有与自然可溶和的气息,状如小儿腊笔画。与徐悲鸿等人的牛马图相
差甚远,虽然作者说到长安城外画了几次写生,共用了一月才画成,那
里就能全得牛的形神,他笔下的牛,全不是广大乡间耕牛的形态与神情
。那种悠闲与安逸之气,只有贵族才有,历代评论这画便有“皇家气派
”的定论。这儿的牛们,不会认同那是几千年来在艰辛劳动中生存的它
们。
许多蝇蚊围着它们叮咬,它们任身上立着些冠羽漂亮,悠闲歌舞的
各色鸟类。自顾大口嚼着青草,似乎太饿了。鲁迅说他吃的是草,挤出
来的是奶,那是奶牛了。我到奶牛场去过,那些牛多数倒是挺肥的,状
如今天的朝班作家,每天吃得很好,有荣养丰富的配合饲料,不光是草
。在栏中玩,不做牛事,挤出点分配的任务奶也是应当的。而这些农耕
的牛,却没有那么幸运。秋冬吃枯草,常填不饱肚子;春夏也没多少青
草吃饱的,田界两尺宽,那有多少草,这样的大滩,北国南国的牛很难
碰到,便是此地,它们也无不是被绳子栓着的。绳子的长短,既是它们
自由的尺度,也是它们的法规尺度和分配尺度,绳墨规定的方园,也就
只十米左右,只限于路边的小草处,远点儿那些甜美的苇草,是人中有
钱的承包着卖钱的,它们不得越雷池一步去吃,关于绳子范围移动多少
,是否移动,靠执绳者的勤懒与草地条件,他们大多是懒的,且条件也
有限。
故它们的命运是可悲的,常常饿病而死,即使无病,劳苦一生,拉
不动犁时,必被主人杀吃。几次看见老牛被杀时,那对望着主人泣哭的
眼睛里,长长的眼泪滴落着,总令我心惊惭愧。人虽也有饿死的,饿死
前却会先杀吃它们,而后再互相残杀吃同类弱者。如有的战争中,被围
的人没粮了,便吃老幼妇孺们,一遇大灾也会如此,又何况吃牛呢。
这儿有几条牛便在望着面前无边无际的嫩绿芦苇,淌着很长的口水
,只能瘪着半饱的肚子叹惜。它们和它们的农家主人一样,很少有真正
吃饱的时候。
但它们无论是否吃饱,都得做极重的劳动。望着它们肩上深深的轭
头印,始知现在正是春耕的大忙季节,它们是在辛辛苦苦劳累一天后,
匆匆忙忙到堤外草滩来补充点能量,再去没日没夜地为人类作贡献,自
然也是为我们马上要去吃的饭作奉献。
当我们走近时,它们不吃了,似曾相识地仔细打量着我们,那和善
的大眼似溢着可爱复可怜的泪光,完全是一幅孺子牛的懦弱可悯之象。
它们长得如此大身体,而且大脑聪明,又很勤奋能干,即使人不吆喝,
也能自动耕耘田地,犁耙磙碾之活无不精通,为人类的存在发展立下大
功,而生活条件却如此差。只因它们在动物中是地道的弱者,比它们小
的不光是人,那些狮虎豺豹无不以吃它为乐。究其原因,只因它们缺少
了一种抵抗的武器,没有锋利的爪牙,在格杀中光有体力和智力也是不
行的,这是造物主的不公。然而祸福相倚,又正是这种老实勤苦,使牛
在世上的存在数量大大超过了吃它的山林猛兽们,这便是柔韧克刚之理
。
就在我们为它们能长期存在深感高兴之时,近来有些县官为了创新
,高叫要创建“无牛县市村镇”,将牛屠杀殆尽,以显新政之绩,走在
前面的,便已创建成功了,毕竟牛不会反抗,几千年来只会听命于人。
我不知道牛的最后一滴血在大地上消失之后,残暴与善良更为失衡后的
世界会是什么模样,但我们已经看到,为了眼前的小利,破坏自然世界
的疯子们,正在加速迫害动物和植物,使其飞快地消减灭迹,从天空地
上和水中,已造成了人类和自然界多么惨痛的损失!
这些牛类才算人类真正的上帝,人们最应当作自己民族国家象征的
图腾之物,它们不仅应当有标本和图象留存于后世,更应当与被它们哺
乳成长的人类子孙们共存于大地,应当有思念和精神彪炳于青史!
有两头离我们近些的牛走过来,抬头对着我们,嘴唇嚅嚅地想说什
么,不知是它们和与它们为伴的人们,有什么心事疾苦喜怒哀乐或渴求
,要想告诉我或我们同来的文友们呢,还是要我们捎信问好提醒中国或
世界的文学艺术家们:请大家走出当代文学的象牙之塔,走出顾影自怜
的闭门造车之地,走出寻根问路故作高深的玄密之域,走出意识幻流的
魔怪虚无之城,走出现代后现代的自我之圈,走出足不着地的先锋之列
,走出护卫丛林法则的铁甲之舰。。。。。。常来现实的田垅间看看它
们。
来看看它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