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85
少尉
 
- 积分
- 1854
IP属地:湖北省仙桃市
|
民间传统古装花鼓戏《秦香莲》,在天沔地方上演大约已一百多年了,该剧经民间花鼓戏老艺人一代一代口手相传中不断的修改、补遗,才达到了今天这样的成熟程度。但是,受历史文化的局限,前人的修改、补遗并没有达到戏剧艺术作品的最高境地,用当代的时代气息与文化艺术水准来研讨,该剧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有进一步修改与完善的必要。
现在《秦香莲》剧本的主要不足之处,我们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故事情节设计上有毛病,对陈世美、秦香莲、包拯三个主要人物重要情节的设置上,与中国社会生活传统道德不符,与公众情理相悖。
1、设置陈世美杀妻灭子与其应有的道德修养不符,有栽赃陷害之嫌。陈世美丧尽天良的思想品德来自哪里,缺乏强有力的说服力。
陈世美出生在比较贫寒的普通老百姓家,自己家中与周围环境中,都没有秉性极其恶毒的人对其施加思想和行为影响,妻子善良贤淑,一心支持他苦读诗书,希望他走正道,步入人间天堂,夫妻恩恩爱爱,双方从没有过剧烈碰撞。他本人发愤苦读圣贤书,两次高考失利都不气馁,发奋攻读,终于一举成名,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从上述陈世美的生活轨迹看来,社会根源、历史根源、主观因素等方面都找不到其突然变得丧尽天良的缘由,他应是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人。唯一有联系的就是自己招驸马与秦香莲母子找上京都要与其相认之事。此事是该剧的核心,但到底这一事件应不应该引起陈世美非杀秦香莲母子不可呢?我们认为不会。理由是:陈世美招驸马不是他进京后处心积虑追求的目标,陈世美追求的是高中状元,只要中了状元,荣华富贵就到手了,他作为宫外之人,根本不可能知道皇帝还有一个女儿未嫁,更不知道皇帝会在此次科考中招驸马,所以他并不会有做驸马这种奢望。陈世美会被招为驸马纯粹是一种意外,是节外生枝,对陈世美来说不是什么锦上添花,而是烦恼。他不稀罕驸马这个额外所得,只是担心有朝一日真情败露,大祸临头,所以他是处在骑虎难下的境地中。招驸马后他最担心的是秦香莲母子三人的下落,他肯定想着他们,但他又害怕他们来到面前,当秦香莲母子真的来到他面前时,迫使他在“情与法”的天平上作出艰难选择,最终决定放弃情感,依归法律,做出了死不承认秦香莲母子的决定,这个决定不是出于贪图荣华富贵之虑,是出于保己性命的求生之虑,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处在这种情况下都会这么想,这么做。但这么想这么做,会不会起杀妻灭子之心呢?有良知的人也不会。
2、秦香莲思想行为的设置也不合情理。
秦香莲出身贫家,中国社会典型的贤妻良母,她母子三人千辛万苦找到京都,陈世美不与相认,她恨他,但她恨到什么程度,是否要置他于死地而后快呢?她一个善良贤惠的女子,怎么忍心让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孩子的父亲去死呢?陈世美的死会对秦香莲母子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一个死了丈夫的女人、两个死了父亲的孩子谁来照看呢?陈世美死了,秦香莲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秦香莲非要陈世美死的思想,就是报仇雪恨,难道她与丈夫之间真有不共戴天的生杀大仇大怨吗?不会有。当包大人把陈世美投入铡刀口的时候,秦香莲内心到底是何感觉呢?是喜还是忧呢?按三纲五常传统教育培养起来的中华女人,绝对不会是喜,而是心痛,天塌下来的感觉。
3、包拯激怒之下盲目斩驸马,于情理不通。
包拯本有铁面无私之美誉,但该剧设计他怒斩陈世美的行为则表现为无知与粗暴,严于执法,就是在古代它也有严格的司法程序,像陈世美这样的新科状元、皇亲国戚,即使犯了滔天大罪,也要按法律程序走完,有两个重要程序是必经的:一是疑犯对全部罪行是否完全招供,是否画押;二是案件审核复查,最终核准机关是否核准批复,斩一品大员的驸马。一没有招供画押,二没有报皇帝御批,包拯一怒之下擅自处死陈世美,绝顶的荒唐。以这种手法来表现包拯不畏强权,敢于碰硬,于情于理都不通,实为包拯抹黑。
《秦香莲》剧之所以在全国各地各个剧种几百年中上演的红红火火,是它利用了民间老百姓(特别是妇女)对男人的喜新厌旧、休妻再娶的极端厌恶心理,以及绝大多数观众文化素养低,以趣味性、观赏性为诱饵,将不良作品误导公共心理所致。在趣味性的麻痹下,人们忽略了该剧作为文化艺术作品对广大民众应有的情理感召之。该剧对陈世美一人的诋毁,造成了人们普遍心理上对全体知识层、读书人的恶感,它对“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的贬斥,造成了人们普遍对所有官场人员的蔑视与憎恨。读书人坏、当官的坏,这就是该剧的潜台词。
人民需要精神食粮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建立自己正确的道德标准,但是,只有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作品,才能对人民大众起到这样的引导结果,原剧《秦香莲》缺乏这种积极,健康向上的主题,它的主题是借揭露封建官场的黑暗,宣扬了国家情仇、家庭情仇,给人们的脑海罩上了社会不和谐、家庭不和谐的阴影。每当该剧陈世美被斩幕落之后,走出剧场的观众个个默默无言,脸色茫然,心中不知是什么滋味,就是最好的说明。
第二,该剧唱、白台词,缺乏应有的文学品味和艺术色彩,废话(所谓浩水)连篇淹没主题,遣词造句文学水准太低。
该剧虽然诸多不足,但在民间流传深广,影响巨大,在今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有继续保留的必要,但也有用现代观念与时代气息认真修改完善的必要。用现代观念与时代气息审视传统历史剧,是当代传统文化艺术发展提高的根本指导思想,对该剧的改编只是历史传统剧用现代观念审美的一个代表。
肖锦林 刘道功 李齐兵撰文
二O一一年十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