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uhao730202 于 2011-12-9 14:18 编辑
武汉与南京、成都、沈阳、大连和青岛的工业化比较
2011-11-24 16:04:31 作者:胡开锋 |
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武汉与南京、成都、沈阳、青岛和大连处于同一方阵,2010年GDP都在5000亿元以上。其中,武汉5566亿元,在6市中排第2位,比最高的青岛少98亿元,比最低的南京多556亿元,他们的综合实力比较接近,相互之间都有被超越的压力。同时,6市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也都处于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工业的领先发展将是影响综合实力变化的关键因素。因此,武汉与南京、成都、沈阳、青岛和大连在工业化方面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本文从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结构以及工业化潜力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力求找出我市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促进我市工业快速增长。
一、工业化进程比较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6市都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都走完了工业化初期阶段,但与南京、成都等5市相比,武汉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武汉工业化程度偏低。2010年,武汉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38.2%,在6市中居第5位,只高于成都的37.2%。而南京、沈阳、青岛和大连都在40%以上,其中,最高的沈阳是45.5%,高武汉7.3个百分点;其次大连44.8%,高6.6个百分点;青岛43.3%,高5.1个百分点;南京40.0%,高1.8个百分点。
二是武汉工业化速度偏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长期低于40%,最高是2009年的39.6%。而南京基本保持在40%左右的水平,近10年中有9年的比重高于武汉。成都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虽然一直低于武汉,但近10多年发展迅速,从2000年低武汉7.6个百分点缩小到2010年的1个百分点,正是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成都与武汉的GDP差距也不断拉近,2010年低武汉不到15亿元。沈阳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起伏比较大,自上世纪90年代它的高比重逐步回落,在此期间的1996年武汉的GDP实现了对沈阳的超越;但2005年后,沈阳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又开始快速回升,2010年高武汉7.3个百分点,为历史之最,其强劲的工业发展势头不容忽视。大连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较稳定,除了2005年的39.7%以外,其他各年都在40%以上,特别是近五年连续攀升到2010年的44.8%,工业化速度比较快。青岛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长期高于40%,正是得益于其工业的快速发展,青岛的GDP在2001年超过武汉,当年青岛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42.6%,高武汉6.3个百分点。
二、工业化结构比较
武汉、南京、成都、青岛、沈阳和大连等6市的工业基础都比较雄厚,工业体系都比较完备,工业结构各有所长。
武汉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个方面:
企业平均规模大。2010年,武汉规模以上中业企业平均产值2.16亿元,在6市中居第2位,只比南京的2.20亿元低0.04亿元,多青岛0.28亿元、沈阳0.33亿元、大连0.55亿元、成都0.67亿元。特别是大企业成长方面,武汉的优势也比较明显,2010年,武汉的大型企业产值3509.67亿元,在6市中居第2位,只比南京的3757.03亿元少247.36亿元,多青岛363.78亿元、大连864.80亿元、沈阳1425.25亿元、成都2224.71亿元;武汉大型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6%,占比居6市首位,其他5市中,南京占比是43.6%、大连是32.4%、青岛是29.5%、成都是22.1%、沈阳21.7%。
武汉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工业总量偏小。2010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424.59亿元,在6市中排第5位,仅高于成都的5775.49亿元。比最高的青岛少5025.37亿元,差额相当于武汉2009年的全年产值。比沈阳少3177.21亿元,差额相当于武汉2007年的全年产值。比南京少2078.02亿元,差额相当于武汉2005年的全年产值。比大连少1737.02亿元,差额相当于武汉2004年的全年产值。同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差距比较明显。
二是工业结构偏重。武汉、南京、沈阳、大连等城市都是我国重工业基地,近年来,各城市都在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调整工业结构,以减轻环境资源的承载压力。与其他5市相比,武汉的工业结构偏重的特点还很突出,工业结构调整还有待进一步加强。2011年,武汉规模以上轻重工业产值比是1:3.30,仅低于南京的1:4.54,而大连是1:3.12,沈阳是1:2.82,成都是1:1.89,青岛只有1:1.58。武汉的轻工业发展明显低于其他5市,2010年规模以上轻工业总产值是1491.76亿元,只比南京的1154.50高,是大连1982.56亿元的75.2%,是成都2010.71亿元的74.3%,是沈阳2510.49的59.5%,是青岛4127.04亿元的36.2%。
三是企业成长偏慢。2010年未,武汉规模以上企业个数2968个(国家调整前的口径),在6市中最少,青岛是5674个,沈阳是5252个,大连是5071个,南京是3917个,成都是3887个,差距非常大。从成长过程看,1998年,武汉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1311个,在6市中排第4,比南京少500多家,比青岛少259家,比成都少34家;但比大连多228家,比沈阳多172家。到2003年,沈阳规模以上企业数超过武汉,当年沈阳是1349家,武汉是1313家。2004年,大连又以1658家超过武汉的1403家。至此,武汉规模以上企业数全面落后这5市。13年来,武汉的规模以上企业数增加1657家,平均每年不到128家。而沈阳增加了4113家,平均每年是316家,青岛增加了4104家,平均每年315家;大连增加了3988家,平均每年307家;成都增加了2542家,平均每年196家;南京增加了2083家,平均每年160家。
四是产业集聚偏低。2010年,武汉最大的工业行业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1212.28亿元,也是全市唯一过千亿元的产业,核心支柱产业钢铁也只有875.08亿元。而南京的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产值达2286.85亿元、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1259.72亿元。成都支柱产业中机械制造业产值达13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超过1100亿元。沈阳的八大优势产业中机械装备制造业产值超过3000亿元,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大连的现代装备业产值过2500亿元、石化工业超过1600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近1300亿元。青岛千亿元以上的行业有2个,分别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1138.86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1252.49亿元。
三、工业化潜力比较
同类城市的竞争,很大程度取决于工业,而工业的强弱,关键看工业化潜力,看可持续增长能力。武汉等6市在全国的工业战略布局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都是区域工业发展的支撑,都在走科学发展的工业之路。
武汉的具有两大优势:
一是智力资源雄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已是世人不争的事实,武汉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科教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城市前列,智力资源的优势比较突出。2010年,武汉普通高校78所,其中,有7所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居6市首位,比第2位的南京多25所,多成都36所,多沈阳35所,多大连47所,多青岛53所;在校学生数88.14万人,多南京17.53万人,多成都26.44万人,多沈阳53.28万人,多青岛59.64万人,多大连63.56万人。武汉同时拥有3个国家级的开发区,居6市之首,其中,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继北京中关村后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拥有国家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21个,位居6市前列,同期,南京分别为21家和13家,沈阳分别为13个和14个,成都分别为10个和9个,大连、青岛的差距较为明显。武汉发明专利申请量4660件,居第3位,比南京的7461少2801件,比成都的5875少1215件;但比青岛、大连、沈阳多。
二是产业发展均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各城市的经济越来越开放,从2008年金融危机中知道,各区域的发展在受益于区域外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受外部经济波动的制约。区域经济抗波动、抗打击、抗调控的能力不只是取决于产业的集聚程度,更决定于区域产业均衡程度。武汉的工业体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钢铁、汽车、石化、烟草及食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环保等主要行业,2010年虽然只有汽车行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但有5个行业产值在600亿元以上,武汉的工业既不是一“钢”独大,也不是一“车”独大,多足鼎立、多点支撑的产业布局已经形成。南京的产业是以石化、钢铁、汽车和电子等为主,2010年主要产业产值中,1个产业超过2200亿元,1个过1200亿元,2个过500亿元左右,其他产业都在300亿元以下,产业差距较大。成都是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及烟草、机械等4大支柱产业,其中2个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1个在800亿元左右,1个不足300亿元。沈阳八大优势产业中,1个产业在3000亿元以上、1个在1500亿元以上、2个在500亿元以上,其他的行业大部分在300亿元左右。大连形成的是四大制造基地,分别是石化、电子信息、船舶制造和现代装备制造业。1个在2500亿元以上,1个过1600亿元,1个过500亿元,1个不足500亿元。青岛形成的9大传统产业中,机械、家电产值都超过1200亿元,而钢铁、橡胶等不足400亿元。
武汉面临两大不足:
一是增长后劲不足。2010年,武汉工业投资860.07亿元,居第6位。而沈阳1845.73亿元,是武汉的2.15倍;大连的工业投资1766.40亿元,是武汉的2.05倍;南京1601.31亿元,是武汉的1.9倍;成都1301.30亿元,是武汉的1.5倍;青岛1214.82亿元,是武汉的1.4倍。工业投资的不足直接导致了新增长点支撑乏力,武汉目前除了80万吨乙烯项目尚未投产、富士康项目尚未达产外,没有明显的大项目支撑新的增长。而其他城市中,南京市在2010年就发布了50个重点项目,包括上海梅山钢铁、扬子石化、南钢、中电熊猫、福中集团与北京大学合作建立的“中国芯”暨基于“中国芯”开发的网络计算机(NC)研发生产基地、特高压电气产业园、中铁宝桥高速道岔等。并于2011年召开重大项目洽谈会,签约项目16个,总投资额1176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5个。2010年,成都的香港宏威光伏产业集群项目正式落户,一汽丰田新工厂项目开工,总投资210亿元的汉能双流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基地项目正在建设,神钢集团装载机项目可望完工,亚洲最大的催化剂生产基地东方凯特瑞二期项目建成投产。2010年,沈阳的宝马新工厂、米其林轮胎等重大项目已开工建设,航高基地C系列飞机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宝马F18新产品、宝钢二期等项目投产。2010年,大连的长兴岛特大石化项目、福佳甲醇制烯烃项目等前期工作已经展开;奇瑞汽车、恒力PTA等项目已开工,一重核电基地、北车旅顺制造基地等项目正在建设;英特尔芯片、中远造船等项目陆续投产。2010年,青岛的中国重汽青岛专汽升级、超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园等项目开工,麦克德莫特海洋工程、船舶电力等项目推进,地恩地运输装备、智能化机械设备研发及生产二期等项目投产,2011年又有一汽青岛商用车基地项目奠基,总投资达525.74亿元的南航北京航空产业城、彩虹集团LED/OLED等10个重大项目开工。
二是核心竞争不强。当前,产业的竞争力实质就是核心竞争力的比拼,武汉身为老工业基地,在与这5市的比较中,核心竞争力不强已是不争的事实。首先是城市效应能力不强,一个城市的效应是城市工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拳头产业的影响程度,武汉的最主要的支柱产业中钢铁产业规模不及首钢、包钢等,武汉的汽车产业规模不及上海、广州、长春等城市,由一个城市联想到的产业武汉不及南京的石化、沈阳的机械、大连的船舶、青岛的家电。其次是名牌战略不够,名牌产品是科技创新的市场体现,2010年武汉制造业拥有的国家名牌产品只有9个。其他城市中,南京拥有熊猫电子、扬子石化、金陵石化、跃进汽车、江南光电等众多知名企业。2009年南京还被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评为全国制造业“十大强市”之一。2010年成都工业产品拥有中国名牌20个,在电子、生物、新技术、新材料、光学、光纤通讯、核技术应用、激光等高新技术领域中具有极强的综合优势和技术能力。沈阳制造业中国名牌19个,其中,沈重盾构机成为国内遂道工程“首选品牌”,沈阳机床厂跻身世界机床十强,沈鼓离心压缩机占国内85%以上的市场,新松机器人、东欧CT打破世界500强垄断国内市场的局面。大连国家名牌20个,包括瓦轴、机床、大显、华录、石化、大化、机车、大柴、大船、新船、东北特钢等重要工业品。青岛拥有中国名牌产品68个,驰名商标62件,海尔、海信、双星等产品驰名中外,工业品牌经济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0%以上。
四、工业化努力的方向
一是政策上要支持。“工业强市”政策必须坚持,回顾武汉的发展,建国后,随着国家“一五”、“二五”产业布局的实施,武汉的工业迅猛发展,诞生了一大批武字头的大型国有企业,武汉的综合实力也稳居全国19城市前列。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武汉工业总产值101亿元,位居全国第4位,仅次于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当年武汉的GDP居第19城市第6位。随着我市荷花、莺歌等品牌在市场上的相继沦陷,武汉的工业生产能力迅速下滑,1990年下滑到第9位、1995年下滑到13位,同时GDP也下滑到1995年的第13位。当前,国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部分工业发达地区的政策重点转向发展现代服务业,对工业实现结构升级。而武汉作为内陆城市,改期开放后,从发展轨迹上看,武汉的节拍要慢一拍,我们的政策还不能完全向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工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看齐,在坚持结构调整的同时,政策上还是要千方百计把工业做大做强。我市在2009年出台的八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15个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是我市工业振兴的政策基础,必须坚持。部分行业或产业,如钢铁、汽车等,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比较大,应当有一个支持产业发展的预案,尽量规避宏观调控的影响。当然,具体到政府采购、生产补贴、优惠税等各项具体政策,只要是有助于本市工业发展的都应该得到政府的支持。
二是投资上要跟进。工业投资过少、增长速度过慢,是影响武汉工业发展掉队的主要原因。1978年之前,除三年自然灾害外,武汉的制造业投资基本是逐年上升的,从1949年的407万元增长到1977年的19.42亿元,增长476倍。1978年至1991年,我市制造业投资总体呈下降趋势,投资额由1977年的19.42亿元下降到1991年的4.9亿元。这个阶段正是武汉综合实力迅速下降的阶段(19城市中由第6位下降到12位)。进入“十五”时期,我市的工业投资开始大幅增长,工业实力也不断提升,形成了钢铁、汽车、石化、电子等重要支柱产业。2000年,我市工业投资95.73亿元,2010年达843.47亿元,十年增长了7.8倍;同期全部工业总产值由1422.37亿元增加到7004.96亿元,增长4倍;GDP由1206.84亿元增加到5565.93亿元,增长3.6倍。这一时期,工业投资跑赢了GDP的增长,我市的GDP由19城市第13位左右上升到2010年的第9位。但我市的工业投资的历史久帐多,增长的基数小,所以虽然近年来保持较快增长,但与兄弟城市比差距非常明显。“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城市竞争能否处于有利形势,工业投资必须跟上。
三是科技要上创新。武汉的自然资源不足,但科教优势明显,纵观改革开放后武汉的发展,科教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大量的人力资源“东飞”,“南飞”和“北飞”,同时伴随的是科技的流失。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是相辅相成的,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之一,也正是科技创新的最佳时期。人才培养强市是我市成为科技创新强市的坚实基础。首先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2000年,我市专利申请量1763件,其中,发明专利497件。到2010年分别达到15045件和4660件,分别增长7.5倍和8.4倍。这些成果在全国19城市中位居前列,但2010年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64.63亿元,只有深圳的四分之一,不到上海、广州、青岛的二分之一,比大连少1500多亿元、比南京少近800亿元、比沈阳少500多亿元。其次要积极抢抓政策机遇,东湖开发区是我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国家在此建立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我市推进科技创新创造出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对大学实验室、科研所与社会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进行科技整合,建立成果共享与转让的政府调节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要争取国家科研项目,利用科教优势与产业优势争取新建一批国家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