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碳烧咖啡 于 2011-12-11 16:28 编辑
12月6日,湖北爱心社第十一批待助贫困学生名单在东湖社区爱心之旅栏目正式公布。36名待助贫困学生,是从数十名志愿者走访上报的52名贫困学生中,甄别、筛选、整理出来的,符合湖北爱心社“特困、品学兼优”的标准。 名单公布后,得到了广大网友和爱心人士的关注和支持,该贴点击率超过六千,回复九十多条,作为参与者之一,甚为感动。一位“江南无雪”网友如是说:“感谢大家的慷慨解囊,虽只是杯水车薪,但毕竟也是一份关爱。但如果大家只是给钱了事,个人认为:还不如不给。” “江南无雪”的回帖,让我想起了一则小故事:有一个人经过热闹的火车站前,看到一个双腿残障的人摆设铅笔小摊,他漫不经心地丢下了一百元,当做施舍。但走了不久,这人又回来了,他抱歉的对这残障者说:“不好意思,你是一个生意人,我竟然把你当成一个乞丐。”过了一段时间,他再次经过火车站,一个店家的老板在门口微笑喊住他,“我一直期待你的出现,你是第一个把我当成生意人看待的人,你看,我现在是一个真正的生意人了。”原来,店家老板就是那名残障者。 “给钱了事”,正如火车站前的那个人最初漫不经心的施舍一样,是传统奉献爱心的一种常态;“还不如不给”,道出了眼下慈善所面临的困境。“江南无雪”的担忧,表明当前的慈善正在回归其本义:慈善,不完全是“漫不经心”的“给钱了事”的施舍。 中华民族,自古褒扬施舍。《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中》:“古人言‘施舍’者有二义……”,何为“二义”?一是怜悯,二是积德。怜悯者,强者在弱者面前的一种姿态;积德者,完成个人修行目的的一种手段。无论是怜悯还是积德,都是一种施舍者先入为主的不对等状态。施舍的表现形式是即时给付,急人所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弱势本质。宋叶适在《郭氏种德庵记》说:“大父施舍惠助,一乡所倚。”被施舍者若有“所倚”,便如马路边、天桥上日日相见至熟的乞丐,得一次舍款,泡一次餐馆,终日无得,终日饿寒。 慈善自有不同,意为对人关怀,仁慈而善良。理念是人文关怀,捐赠只是手段之一,实际援助却是终极目的。汶川大地震捐款,助其重建家园,恢复信心;收养孤儿,助其长大成人,自食其力;体恤孤寡,是为传承道德;济贫救灾,是为助渡难关;施医给药,给人健康;捐资助学,重拾希望。 无疑,慈善事业是传统施舍的进步。 然,亦有大打慈善宣传牌者:某企业每年暑假资助百名贫困学生,锣鼓喧天,媒体热传,细查名单,大部分为员工亲属、好友子女;汶川大地震后,明星们成为捐赠先驱,有细心网友发现,有些明星捐款时间,竟在地震发生之前……若果真如此,“江南无雪”的“还不如不给”岂不是一次良心呐喊? 2011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提出扶贫开发工作要“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中国慈善亦应如此,湖北爱心社的捐资助学更应如此。在名单公布贴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倡导资助人保持与受助学生的通信联络,在精神上给予受助学生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希望学生能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瑶的资助者曾咨询老鬼:“瑶是一个可爱的孩子,我们经常电话或短信沟通,我和妻子期盼去看望孩子,不知你们爱心社有无禁止?” 也许,“还不如不给”,将止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