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辛未明 于 2011-12-11 18:16 编辑
现在我市万名干部进村挖万口堰塘的活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工具也开足了马力,对着各村的当家堰狂轰滥炸,每天都有某村某组的当家堰又开挖完毕的捷报传来。接受采访的农民大哥们也无不兴高采烈,豪情满怀地表示“对以后种田获得大丰收更有信心了!” 虽然我也很愿意相信开挖当家堰后种田会大丰收,但就我今天回乡看到的堰塘开挖情况来说,我始终还是有些将信将疑。 首先堰塘开挖后,水域面积只有没开挖前的50%左右,蓄水能力虽有所增加,但增量并没有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也远没有恢复堰塘在八十年代的蓄水能力。堰塘开挖出来的淤泥仍然堆放在堰塘里,导致堰塘的水域面积较原来大大减少。我小时候在农村看到的当家堰几乎都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烟波浩渺,看上去就像是“那片海”,水域面积少则几亩十几亩,多则几十亩甚至上百亩,而现在开挖出来的堰塘,定眼一看,有些简直就是些个水泡子。而堰塘开挖出来的淤泥中含有丰富的腐质植物,土壤的肥力很足,完全可以转运至堰塘周边农户的房前屋后,作为种植经济作物之用。虽然这会增加一定的转运费用,但如此一来,既增加了堰塘的蓄水能力,也为农户提供了肥力充足的种植土,一举两得,还是可行的。 其次是堰塘开挖完毕后,基本都是一挖了之,敲锣打鼓送队伍,没有对开挖出来的堰塘制定出管护制度和采取有效的管护措施。在咱们荆门这一带,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堰塘的堰堤基本都是“杨柳岸,晓风残月”, 树根对堰堤土有固结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止堰堤崩塌淤塞堰塘。后来杨树、柳树、杂树慢慢都没了,堰堤上取而代之的是棉花、花生、油菜、芝麻、小麦等粮棉油作物,,堰堤土没有了树根的固结,也就慢慢地土崩瓦解,与流水携裹来的泥沙一起同流合污,把堰塘淤积得像一片片沼泽地。如果现在开挖的堰塘的管护不跟上来,三年五载后,必将是堤崩堰塞,死水微澜,涛声依旧。 堰堤的管护也远不是种树固土这么简单,农村的利益纠葛千奇百怪。比如你要在堰堤上种树,可能堰堤边农田的承包者会以树会遮挡住了阳光影响庄稼的生长为由,不允许你种树。所以,是种树固土,还是做永久性的堰堤护坡,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明确堰堤管护的责任人(同时也应该是受益人)。 总之,开挖堰塘兴修农田水利,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要把好事办好,除了政府精心谋划和牵头组织外,还需要村集体和农户的积极参与,充分协商,兼顾各方的利益,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实现多方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