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源于陕西米仓山的汉江,在鄂西北与丹江合流后便一路朝东南方向奔腾而下,最终孕育出一个美丽而富饶的江汉平原。在那个大兴水利的年代,人们在潜江市境内的泽口建闸并辟出一条汉南河,该河在仙桃市郑场镇游潭村一分为二,向南的一条称作通洲河,往东北去的一条名为通顺河,两条河如同双臂一般环绕着整个仙桃。 . 故乡的“两通”河(张才富) . 我的家乡在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老家门前有两条小河,它是由一条叫汉南河的主河流在这里开始分叉的支流;向南的一条称作通洲河,往东北流去的一条名为通顺河。因这两条河名都有一个“通”字,当地人习惯叫“两通”河。从汉南河流下来的河水,在我家门口向的向东,向的向南,形成了一湾绿水,一路地流淌着。两条河如同双臂一般环抱着我的家乡,构成了故乡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在“两通”河的通顺河上有一座小木桥,连通小河两岸。那桥又窄又长,桥柱子由粗粗的圆木头组成,直插河底;桥面是木板拼合起来的,木板之间露有明显的缝隙,一眼就看见桥下清清的河水。桥虽不美,可桥两岸的风景却很迷人。 “两通”河是我童年娱乐的场所。蓝蓝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在主河流交叉处河水回旋,发出一种奇妙无比的水声音乐,两条河流一唱一和,浪花起舞。儿时坐在小河边,听着听着就安然地进入梦乡;河的两岸长着一丛一丛的毛竹,杂树,其间点缀着不知名的野花小草,尤其是那野菊花,长得热烈奔放,黄的让人眩目,白的让人炫晕,那股浓烈的芬芳远远就直钻人的心脾。夏日,艳阳高照,我和小伙伴脱光衣服,爬上河边倒伏在河里的杨柳树,纵身跳入河中,一时水花四溅,欢声笑语,惊动了岸边树上窝里的小鸟,一齐扑扑地飞腾起来,发出阵阵尖叫。河边洗菜,淘米,用棒槌敲打着衣服的妇女看着我们喝彩起来,小河充满了欢乐。记得那时小河鱼虾多;团鱼,鲤鱼,刁子鱼,鲫鱼,虾蟹,泥鳅鳝鱼应有尽有。暑假的时候,我和小伙伴在河里放钓(也叫下卡子),数秒钟内就有鱼儿咬钩。尤其是那贪吃杂食的胡子鲢,一见到鱼饵就连饵带钩一并往肚里吞,拉起来取钩十分麻烦。 故乡的那座小木桥,尽管岁月已蹉跎了许些年头,可它却带不走铭刻在我心灵深处,曾经最爱的那座又窄又长小木桥。每次回家乡,放下行囊都要先到桥上去转转走走,寻找一点儿时的记忆。木桥下面是潺潺的流水,河水照映着蔚蓝的天空,小鸟在蓝天上飞翔,天空上还有犹如棉花糖一样的云朵。河水倒映着绿树,有婀娜多姿的杨树,更有笔直茂盛的柳树。春天,桃花开了,杨柳吐出新枝,河岸上的油菜花一片金黄。那横搭在河上的小木桥,则默默无闻地等候着人们的来往。夏天,树木茂盛,荷花也悄然开放,小木桥在它们的衬托下则更美了。秋风吹开了菊花,也吹开了那一片片火红,淡黄的叶子,那美景,简直像在画里一样,而小桥是在画里唯一必不可缺的主角。冬天,雪花轻轻飘来,树枝光秃秃地立在那儿,而小木桥不怕严寒,饱经风霜。小木桥虽然不宽,可乡亲们十分谦让,如果桥两头同时有几个人要走的话,其中年少的会把路让出来请年老的先走,然后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告别而行。
那时的木桥是几根圆木架起来的,用参差不齐的木板钉固连接。桥两边的栏杆是横直放置的木杆。水中的桥柱子上方的水面上挡满了浪渣。人走在上面有时发出咔咔的声响,有节奏地震荡着。小孩觉得好玩,老人小心翼翼,女人们常发出惊叫。故乡的这座小木桥并不出名,所处的地方也偏僻,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它的衷爱。 小时候,我家的菜地就在小木桥的南边,每次大人去摘菜,我都会跟着去,喜欢的当然是这座看起来有种摇曳晃动的感觉的小木桥了。 然而,很遗憾,我所讲的“两通”河的故事,其实已是一个遥远的故事。十多年前,“两通”河的水开始浑浊,鱼虾也渐渐不见踪影。至于原因,村民有的说是气候所致,有的说是因为上游排放的生活垃圾,这河水才有一股尿骚味。儿童不再到河里玩水,村民们不再到那里洗衣淘米了。“两通”河面临日渐废弃。村民们只好家家打井,用上了地下水,据说也不能用了,因为近些年抽上来的井水也有一股难闻的气味。前些天,平生看到有报道“两通”河下游鱼儿成群死亡的消息,数十米宽的河面上,漂浮着肥皂水一样的泡沫,死去的野鱼儿白花花一片,河水呈暗黑色。上面派人实地查看调查,还在老家村的二组设有“两通”河供检测用的水样监测点。后来,结果说鱼儿的死亡与河水富营养化,水体中溶解氧含量过低有关?叫大家近期不得从河里取水灌溉或养鱼…….. 故乡的小河,小木桥融合了父老乡亲的情感,也融合了人们对它们的喜爱与敬佩之情。难忘的是它不仅仅是故乡的一道风景,而且还有那种缠绵缭绕,漫向远方的美好想象。 啊,我的通顺河,通北河!他们就在我家门口流过,在我浸湿的脚下流过,而我觉得是那么的遥远。难道你只能让我永远在魂牵梦绕的睡眠中,才能见到母亲河你过去的芳容吗?! . 2011.12于乌鲁木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