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追忆似水年华》近几天开始接触。才看了第一小节的三个段落,一种微妙的表情就悄悄爬上脸——不由自主地发笑。丝毫没有嘲讽的意思,对于任何文字,我都没有理由去嘲讽,你可以选择拥有或者抛弃,爱或者不爱。
一团似曾相见、遥远而又近在眼前的雾霭向着我翩翩飘来,这团雾霭越来越近,最终飘进脑海缓慢地打着旋,这旋跟随文字的节奏、模样与风格起起伏伏。
眼前的文字招来了一团雾霭,这雾霭和文字的重合,我想笑了。我以为自己的阅读出了问题,放下书本。说出感觉,朋友说,对,就是这样,或者,就以这样的心态去读。
《追忆》仅笔融而言,更多地注重细节,准确地说是无处不在的细腻。挖掘人的某个行为背后的潜意识,或者找出指使人某种思想行为藏在暗处的魔影。这魔影宽厚仁爱而又公平。他于每个人的思想行为里如影随形,只是细腻敏锐的人会有感觉,而有的人却忽略或者干脆无所知觉。
普鲁斯特把这个魔影由暗处推到了聚光灯下。
我有个习惯,阅读一本书,会去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他人对此书的评价。当然,查看评价绝不会在我阅读之前,我不愿意在我还没有开始阅读时,就受到某种风向的干扰。而作者的生平,一定要在阅读前了解。但这本书我破例查看了读者评阅。
得到信息之一,有人竟花费两年时间来细细啃读这本书。我对此不以为然。
读小说,我们没有强大的记忆去承载书中那些错杂的事件。但往往,某个场景,某个人的特质以及细小的习惯性动作特征会停留在脑子里挥之不去。这些,可能就是我应该反复琢磨和细嚼的吧。事实上,读这本书可以由任意一个段落开始,同样,也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歇息。
阅读首先应该是愉悦的,有如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一样自在又自然。面对众多选择,不管他人感受如何深刻,名家怎么竭力推荐,读书和吃饭一样,要合自己的胃口。
对我,《追忆》更适合在闲暇和睡前,随手打开一读。
阅读虽是细工慢活,也会因书、因阅读者而异,就如烹饪,有的要大火猛烧,有的要文火慢熬。
二:
初读开头片段,以为《追忆》只会是我手头闲暇时的一本消遣书籍,但随着渐渐深入,不禁暗暗吃惊,也为自己的肤浅与浮躁感到脸红耳燥。细读《追忆》,他不间断地勾出我脑海里一些幻影,在不知不觉中暗暗合着节拍。延绵。起伏。隐秘的心弦一次又一次地被拨动,心灵深处的一泓清泉被悄悄唤醒。
普鲁斯特极度孤独,也正因为孤独,他能体会别人无法体会的事物,转而用心灵与那些无处不在而又隐藏起来的魔影对话。而灵魂是什么,以什么方式存在,谁也说不清——灵魂只是灵魂本身。就如那些无处不在的魔影,没有相同与重叠。灵魂孤苦、独绝。
就写作手法的细腻而言,模仿去写,或写作者本身亦是细腻有余,完成一个片段、一篇短文也许能够做到。但像《追忆》如此宏大巨作,处处细腻却能从容叙述,娓娓道来,没有非凡的气度与涵养,无法做到。
我们从小就有拼图的经验,越是琐碎越难衔接。是的,也许如我初读的感觉,《追忆》可以从任意一个片段去读,也不会影响对他细腻手法的欣赏。但你若认为《追忆》仅有细腻,那是肤浅与浮躁在作怪。稍加留意,权且将那些细腻看做琐碎,一旦深入,不难发现,普鲁斯特把一个个琐碎微片不露痕迹、巧妙地衔接得那么完美、顺畅,井井有条,把琐碎变成宏大,宏大之中又无处不涵盖着细腻与精致。读出这些,除了敬仰普鲁斯特其人及写作手法,是不是还会有着跟随文字一起跌宕与起伏的心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