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2
下士

- 积分
- 139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
第三届“感动中国感动网友十大母亲”候选人葭颦在《琐碎的阳光》中讲述:她与志愿者整理捐资助学资料时,一位男同事说:“一个下岗女工,每个月几百元打工收入,自己只留下两三百元生活,其他都用来办学校救助贫困儿童,那才是真正踏实做爱心事儿的……”男同事对慈善的理解是:倾其所有献爱心才是真正的慈善。 现实中广为流传或者扣人心弦的慈善大抵有两类:一是媒体热衷传播的富人、名人慈善,这是他们该做的,是自我救赎的“罪富文化”。一是男同事类举的穷人善举,震撼心灵,受人敬仰。至于中产阶级或者工薪阶层的捐资、善举,充其量,也只是一名善众而已。
对中国而言,慈善一词实属舶来品。源于拉丁文Carirtas,意为“对他人之爱”;源于希腊语的Philanthropy,意为“人的爱”。中国虽有类似记载:《礼记·檀弓》有“嗟来之食”的典故,黔敖主持的,实为慈善,但“嗟来之食”已被文字贬义。清代时,慈善事业萌芽,张伯行倡导“担粥法”,李光地设置粥厂,陆世仪提出施米汤法……戊戌维新后,现代慈善组织始现雏形。新中国成立,政府大包大揽,慈善事业偏离其本义,不再存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
中国有句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国民崇艺的当下,各行各业的名家大师数不胜数,唯独没有慈善家。近几年来,无数慈善家的称谓见诸媒体,事与愿违地是,他们自己不大认同。
阳光文化基金会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杨澜曾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我肯定不是一个慈善家,我只是一个按照自己心愿选择人生的人。”《中国经营报》追问2011年度“中国首善”曹德旺“是企业家还是慈善家”时,他旗帜鲜明:“在我看来,我是在做企业家,我认为我不算慈善家,我只是把用不完的钱捐出来。”
杨澜、曹德旺都不承认自己是慈善家,中国还有慈善家吗?
截止目前,《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辞典》中,找不到慈善家的词条。
百度词条对慈善家这样界定:热心公益,经常参与慈善活动的人,他们愿意把自己所有的个人资源与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分享。其资源包括金钱、财物、时间、爱心及器官捐赠等,例如无国界医生、志愿工作者等。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在“2008中国全球公益慈善论坛”演讲时说:“我为慈善下的定义是:每一个具有慈善心的人哪怕只捐一元钱,像壹基金一样,都是慈善家”。
看来,中国有没有慈善家在理论上还真有些纠结。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有先实践后总结的传统,没有慈善家的统一概念,并不影响慈善事业的迅猛发展,截至2010年底,各类登记慈善组织44万个,其中基金会2200个,注册志愿者已达5000多万人。
《大美百科全书》对慈善事业释义为:“它借由金钱的捐助和其他服务,来提升人类的福祉。”依此定义,中国有没有慈善家根本不是问题,问题是媒体和大众默认的慈善家敢不敢大张旗鼓地承认,民间慈善事业能不能得到普遍尊重,大众愿不愿意热心参与。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