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又称除夜,岁除,民间叫它年三十。从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晨,在这段“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特殊日子里,人们安排了很多别开生面的活动,以迎接春节的到来。这些活动,家家自发参与,人人自觉照办,久而久之,就成了除夕中的习俗。 活动之一:吃团年饭。仙桃人的团年饭除当年自家亲人去世,要提前一天团年外,大多数都在年三十晚上。团年餐以“沔阳三蒸”为主,兼以煎、炒、炸、熬等厨艺,餐桌上一盘蒸鲢鱼、蒸清菜、炸鲤鱼(敬神鱼)是必不可少的。这三样菜表示年年有余,清泰平安之意。餐桌上的菜至少是十大碗,剩余的饭菜还可吃三天。团年之前,由户主敬家祖、门前放架大鞭、再关上大门(俗称紧财门)然后请长辈坐首席,全家围坐,共进团年餐。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团年饭又有了新发展。如今兴起上酒楼、餐馆吃团年饭,一家人(或几小家)在酒楼餐厅相聚在一起,边吃边看电视、唱歌,其乐无穷 活动之二:散压岁钱。吃完团年饭,晚辈们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提前拜年,祝贺新春,作长辈的就给孩子们发压岁钱。为了烘托喜庆气氛,长辈将压岁钱用红纸包着,所以压岁钱又叫红包。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别提多高兴,“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糖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这是前人写孩子们拿到压岁钱时,兴高采烈情景的一首短诗,将孩子们的喜悦心情描绘得惟妙惟肖。 活动之三:烧亲香。如果家庭里当年有亲人过世,全家人提前一天团年,三十晚上开始接待亲朋好友来家“烧亲香”。前来烧亲香的亲朋好友,吃过年饭后,或一人,或邀约一群人,到亲友家门前,为逝者献一束鲜花,上一柱香,放一架鞭,烧一沓纸钱,以示悼念。 活动之四:守岁。守岁最初是为了驱除大年三十夜里,仍然赖在家里不走的“百鬼”,或是哄过一年醒一次的妖魔,好让自家过个平安、吉祥年。年深日久,逐渐变演,已经没有人把这项活动同驱鬼逐魔联系起来了,守岁成为除夕的一种例行规矩了。 除夕不分贫富贵贱,“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寝”,谓之守岁。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儿曹娱老子,围坐说丰穰。”生动形象地道出了一家人守岁的情景。除夕夜,合家围坐炉火,老幼欢聚、畅叙往事、展望未来、总结经验、教育晚辈,在感情上把苦和甜、新和旧、回忆与希望交织在一起,给人在精神上注入新的活力,企盼在新的一年万事更上一层楼。 活动之五:点长明灯。除夕晚上,一家老幼不睡觉,整夜不熄灯,一直到天明。唐代“岁夜高堂列明烛”的诗句,就是描写这种情景的。由于长明与长命谐音,不熄灯,点长明灯,又有希望孩子、老人健康、长寿的意思。 活动之六:“出行”。当旧年的钟声敲过12响,沔阳(今仙桃)家家户户将事先选好的鞭炮,争先恐后地燃放。霎时,城镇、乡村处处是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据说放鞭炮既可驱邪赶鬼,又可增添喜庆气氛,还能给自家带来好运。出行时,谁家的鞭炮放得最响,且连续不断,一燃到底,就意味着谁家在新的一年里,万事顺意,好运连连。 活动之七:看春节联欢晚会。近30多年来,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从未间断。这是新年佳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举办“春晚”,看“春晚”已经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中华民族举国上下的一种新的习俗。 除夕不看“春晚”,就没有节日的喜庆气氛。每年除夕夜,人们在守岁中又增添了一项内容丰富的活动。八时正,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吃糖果、嗑瓜子、品香茶、看电视,别有风趣。人们尽情地享受着国家领导人的拜年与祝福,享受着歌曲、舞蹈、小品、戏剧、相声等高雅的艺术。有种同国家领导人,全国各族人民,台湾同胞、海外侨胞身临其境、共渡佳节的感觉。让人深深地体验到了社会的祥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更加激发了人们热爱祖国、团结奋进、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豪情壮志。 总之,传承除夕中的种种科学、健康的习俗,将有利我们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人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