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中尉
 
- 积分
- 3139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
保护工业遗产片区 打造矿冶文化名城
|
全力申遗 打造矿冶文化名城 政协委员罗光彩 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 东楚网消息(东楚晚报)东楚晚报“翼团队”记者 曾丽妮 孙成香 张珍 詹钘/文 兰雷伟 何戈/摄
2011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由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牵头,宋祖英、贾平凹等名人委员联手提出的“关于设立黄石国家工业遗产保护片区的提案”,将黄石丰厚的工业遗产片区拉入全国视线;今年的黄石“两会”上,黄石的工业遗产,再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名人委员 联名提出“保护黄石工业遗产”
新年伊始,“两会”召开。
昨日是政协黄石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报到日,迎着冬日的寒风,委员们揣着一份份提案,怀着一颗颗滚烫的心,从四面八方赶来。一份由市政协教卫体文史委员会提交的《关于举全市之力推进黄石工业遗产片区申遗成功的建议》,与2011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遥相呼应,引人注目。
“希望黄石能够尽快保护好工业遗产片区,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提案的执笔人罗光彩反复对记者说道。
2012年,是文化强国的重要之年。
中国矿冶名城、江南明珠黄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矿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三千年的熊熊炉火,见证了黄石的历史变迁和时代风貌,烙下了黄石人民各种社会生活的足迹,孕育了百折不挠的“铜斧熔炉”精神和黄石人文精神,是黄石文化的核心,是黄石再生之根、发展之魂。
当今黄石,创建文化强市,推进工业遗产片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旧址、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谓呼之欲出。这片宝贵的工业遗产片区,不仅牵动着黄石人的心,还牵动着全国政协委员的心。
2011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由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牵头,宋祖英、贾平凹等40名委员联名提出“关于设立黄石国家工业遗产保护片区的提案”,建议以“远东第一”的华新水泥旧址为依托,建立“中国水泥博物馆”,打造“大冶铜绿山考古遗址公园”。
此提案一出,如一声惊雷,炸响全国,全国的目光都投向了黄石这片土地;又如一声号角,吹响了黄石工业遗产片区申遗、黄石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攻坚战”。
“我来晚了” 单霁翔盛赞工业遗产片区
身为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为何对黄石工业遗产情有独钟?
原来,2011年2月,单霁翔局长、顾玉才副局长等先后亲临黄石,高度评价黄石工业遗产有特点、成体系、门类齐全、保存较好,这在全国都罕见,这引发了单霁翔极大的兴趣,并建议黄石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黄石,我来晚了。”单霁翔的一声感慨,饱含着多少深情与震撼!
黄石之行,单霁翔先后前往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华新水泥旧址和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详细查看遗址的保护和开发情况。每到一处,单霁翔都仔细询问遗产保护细节,并拿起随身携带的相机进行拍摄,把重要节点记录下来,留存用作资料,并赞叹黄石“江南聚宝盆”的美誉名不虚传,具有“人无我有”的独特文化特质。
“铜绿山今天揭示出西周以来的这些铜矿遗址,已经足以震撼世界了!”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单霁翔表示,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把遗址本体和周围环境保护好,积极做好保护规划编制,争取早日申报世界遗产。
人无我有 保护工业遗产迫在眉睫
据了解,黄石目前保存有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等各类遗迹2103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座,博物馆、纪念馆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
近年来,黄石十分注重工业遗产、旧址的保护和开发。2010年,湖北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推荐华新水泥旧址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2009年11月,黄石启动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工作。
单霁翔说,工业遗产,不仅具有科学、历史、文化价值,更是浓缩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精神风貌,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黄石具有工业文化遗产门类非常特殊、全面的特点,作为城市特有的矿冶文化,要进一步把“人无我有”的这种城市文化发扬光大。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单霁翔对黄石两处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表示充分肯定:“工业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这些年来,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大量工业遗存被拆除。由于近现代工业在中国发展历史短,其保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工业遗址消失的速度比一些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的消失速度还要快。”
“作为新型文化遗产,2006年,国家文物局就将‘工业遗产的保护’作为当年无锡论坛的主题。一些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具有突出意义的工业遗存,如江南造船厂、首都钢铁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电影制片厂、黄石华新水泥厂、汉冶萍煤铁联合企业等,都得到了重视及有效保护。”
单霁翔说,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五”期间,我国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所进行的大规模工业建设留下的大量宝贵的工业遗产。“除了要保护好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外,还要保护一切有价值的现当代遗产,包括工业遗产。”单霁翔强调。
可能性大 华新水泥旧址冲“国保”
日前,记者从市文物部门了解到,华新水泥旧址经专家认证为我省重要工业遗产,已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目前,华新水泥旧址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称“国保”)的材料已上报至国务院,预计被批下来的可能性极大,如果批下来了,黄石将有7家“国保”。
有着100多年历史的黄石华新水泥旧址,一直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佼佼者,曾经被毛泽东誉为“远东第一”。至今,这里还保存着开始生产水泥到2005年停产后的1、2、3号窑等较完整的生产流水线,其中1、2号窑始建于1946年,美国原装进口设备;3号窑为企业自主研发,1977年投产,代表了当时我国水泥行业的最新水平,被国家列为水泥工业的定型设备。
2008年,黄石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组对华新水泥旧址进行了普查,对该旧址进行了GPS卫星定位、现场绘制了平面图、填写了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等工作。它从历史中被“打捞”出来,被国家文物局视为全国“三普”的重要新发现。
专家建议 核心区域捆绑申请世遗
2011年5月,在国家文物局召开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座谈会上,“黄石工业遗产片区”作为唯一的工业遗产项目,首次被列入会议专题汇报,获得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并被列入14项相关遗产项目名单的第七项。
作为一个新的、独特的文化遗产门类,黄石工业遗产片区备受瞩目,并已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
2011年9月15日,市政府会同省文物局召开了“黄石工业遗产片区申遗工作专家咨询会”,邀请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城市规划设计、矿冶科技史研究、考古研究等领域的国内知名专家到黄石实地考察,对加强黄石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推进黄石工业遗产片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工作积极出谋划策,进一步明确了今后黄石工业遗产保护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北京大学考古博文学院教授李水城表示,黄石矿冶文化“世界不多”,如能将核心区域捆绑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和矿冶文化的发掘之路将越走越宽。就像市政协委员李丽说的那样:“黄石的矿冶文化不应仅仅停留在概念上,更应该体现在遗产的保护、开发,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