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956|回复: 2

书评:一曲“实用主义”的悲歌 ——读《断碑》有感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3

主题

15

帖子

62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62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1-5 15: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富山/文
  用三天时间,我专注于章友兄的长篇小说《断碑》,二十多万字读下来,给我一个强烈的感受:这是一曲“实用主义”的悲歌。
  “实用主义”是发源于美国的一个哲学流派,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它强调:认识是来源于经验;要解决问题还得靠经验;有用就是真理。实用主义者忠于事实,实用主义的根本原则在于一切以效果、功用为检验标准,它追求“行动的效果”。
  曾几何时,当中国告别了贫穷的社会主义,打开了封闭的国门,一场振兴国运的洪流已成勃然之势。放眼周遭,在一个高度物质化的社会,源于美国的“实用主义”早在中国大行其道。或许是因为穷久了,穷怕了,国人从未有像现在这样,对物质的渴求表现得这样迫切执着,任何人都在谈“利”,甚至把“福”也与“利”连在了一起。其实,“幸福指数”,不只在“物”,也在“心”。
  在《断碑》里,我看到的所有人物,他们的言行,无不可以从“利”上找到“因”,这个“因”就是“实用主义”。熊章友把《断碑》的故事放在中国改革开放这个新时代背景中考量。在黑洼村,三任村主任,三种不同类型的性格和行事作风,似乎已隐含了作者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老者奉行糊涂官打糊涂百姓,那是封建家长制作风;继任者是个我行我素不讲规则而有开拓精神者;现任者有民主意识却不善权谋也缺少担当。
  《断碑》故事的铺陈,围绕林向西在即将被纪委“双规”时,突遇黑洼山体滑坡,他以自己的牺牲,挽救了一村乡亲,但在他身后,对他的毁誉却因各种利益的纠结扑朔迷离,最终总算渐次清晰。其实,对林向西的毁誉并不是熊章友的着眼点,他真实的意图,他在《断碑》里想告诉读者的,是人的两面性。
  《断碑》的意绪应该是来自熊章友1983年至1999年间他在家乡村委会的三进三出,因为他曾浸染其间,他对乡村社会生态和政治生态的审视深入了骨髓。邹大昌是旧时代的代表,他洞察人性,深谙御民之道,秉持“手上没有唬人的家伙谁还服你?”的真理,信奉“糊涂官打糊涂百姓”的原则,也曾身披一件对襟褂子统治黑洼四十年,尽管在操控旧时代山村方面他无愧为师,但他把握不到时代的脉动,看不到社会已在改变,他的统治理念最终要被时代淘汰。林向西凭借一句“打通山梁”唤起了黑洼人的憧憬,也为自己施展抱负搭起了舞台。
  应该说,林向西感应到了时代的脉搏,也从直接或间接的经验里掌握了“实用主义”这个真理利器,他在这个高度物质化的社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实用主义”哲学是他的力量源泉,帮他从黑洼走向了山外更大的舞台。可林向西工于谋事,却拙于谋身。也许是他过于工于心计,他应验了那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邹浩东的自责是多余的,二十年前他对梅子说的那句“粘上他你这辈子都不得安宁”,虽然一语成谶,但林怀来多年前就预感到“向西以后的路子怕走不稳” 。
  其实,群众对林向西的评价使用着双重标准:一方面,群众厌恶他那一套,另一方面,群众又服他那一套。爱与恨,都与利纠葛。林向西的悲剧,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剧。在《断碑》里,熊章友着力刻画了一个代表着未来的人物。应该说邹浩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熊章友对乡村的希望。邹浩东的思想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他有着少见的操守和理想。邹浩东心里不能认同父亲的做法。父亲思想里有太重的统治欲,尽管他根本不能算着一个统治者。在他老人家心里,一个村子的行政权力也是一种政治。几十年来他就立于这种村级政治的舞台上,养就了小政治家的小胸襟,无时无刻不想着炫耀自己的权力,炫耀自己行使权力的魄力。因为只有这样权力才能不断地被认证,被接受。和父亲不同,邹浩东仅仅把村长当着一份工作,就像他在深圳打的一份工。职业和权欲是两回事,职业需要的是忠诚,而权力需要的是经营,他恰恰不热衷经营。按他的想法,村长的工作是可以程序化的。比如迁坟,应该交给村民讨论,村民同意就迁不同意就不迁。而不是决策者在屋里挖空心思地想办法应对可能跳出来的反对派。如果村长可以这样当,那就省事了。只是,要是村长可以按邹浩东想象的那样去当,那就不会有《断碑》这个故事,黑洼就不会是小说里的黑洼,中国也就不会是现实中的中国了。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想起韩寒早年的那篇《杯中窥人》,现实社会对人的浸染力是任何人都难以抵挡的。当林向西留下的百万元存单谜团解开后,如何使用这笔钱也让邹浩东颇费踌躇,最终,他还是继承了邹大昌的衣钵,也无奈地重拾了林向西的手段。林怀来是落难乡里的老右派,在那个疯狂的专政年代,很多阴暗的私欲私利假借其名大行其道,他的遭遇在中国社会具有典型性。中国的政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左右着普通人的命运,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命运。但林怀来一直秉持着知识分子的良知,他洞悉世相,冷眼旁观,坚守着简单的生存方式。要不是儿子林向西,他也许就会在平淡中终其一生。因了林向西的毁誉纠葛,因了牛自耕的出现,老人内心的平静被打乱了。他暗地里操纵网络是非,致林向西于不义,也致牛自耕于不仁。但是,这个社会本是一匹奔腾的野马,岂有缰绳可束?最终,林先生因为没能亲验那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抑郁而终。
  梅子在《断碑》中的形象,犹如《圣经》中的基督耶稣。正如二十年前邹浩东对梅子说的,“粘上他(林向西)你这辈子都不得安宁。”林向西生前也好,死后也好,他的生死劫,总是要梅子做牺牲。被王二柱的羞辱,儿子被冤枉后的揪心,无法挣脱的牢狱之灾,似乎都是梅子在为林向西赎罪。就连最后梅子决定托付后半生给邹浩东,也被林向西生前算计,于茗又回到了邹浩东的身边。梅子只想活得轻松一点,别像现在这么苦,她想结束那种揪心的日子,可林向西不会让其遂愿。熊章友在《断碑》里没打算写出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好人。从林向西突遭变故到他的百日忌辰,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而在短短的一百天里(在梅子眼里,这一百天何其漫长!)我们跟随章友见识了太多的人间百态和炎凉世相。梅子活得很累,读者看得也累。百日之祭,在坟头烧完纸钱后,梅子心里很平静,这是百日之内她仅有的平静一刻。百万存单浮出水面,一个英雄才真正凸显在世人面前。
  掩卷思量,《断碑》里为读者塑造了一个英雄吗?也许一个迷惘的时代需要一个救星般的英雄。牛自耕那句“这个社会不缺贪官,缺英雄!”能广为传播,颇有共鸣,在一定程度昭示着林向西之流在中国当今这个社会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人类其实是在否定中发展的。如果讲狠话讲智慧都能达到目的,那就绝不不讲狠。想干一番大事业,离不开黑白两道护航。荣华富贵还是挣来的,靠什么挣?实业。混是一种手段,别把他当目的。世上没有办不成的事,只有不能办事的人。这世上只有我不想干的事,没有我干不成的事。———林向西语录
  林向西这个乡村英雄,言行做派给读者有一种梁山好汉的气势。在中国社会变革进入深水区后,各种利益纠葛在一起,要突破改革瓶颈,民众和社会都需要林向西这样的敢于担当敢作敢为者。我窃以为,那个原本的邹浩东的价值取向和行事风格才应该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正确选择。
  《断碑》诞生于一个《农民作家扶持计划》中,熊章友是作为农民作家登台亮相的,但是,我在《断碑》里看到的不仅仅是家长里短,或许在《断碑》里读者能认清一个真实的中国乡村社会,作者在表达他对乡村社会的困惑时,其实已告诉了读者,他的价值判断和他的选择。熊章友在描述黑洼普法课时,借那位石律师那个党校的教员之口说出了深藏于心的思虑:石老师望着半途而废的重建工程说了一句让邹浩东不能释怀的话,他说,“黑洼需要重建的不光是一个新村。”
  在《断碑》里,熊章友没有交代牛自耕的去向,但县长已不姓牛。我想起那句“总有新桃换旧符”。牛被刘取代了,尽管作者不愿或不便交代他的去向,但弥漫于这个社会的“实用主义”阴魂也许不会消散,这样看来,需要重建的不仅是中国乡村,也许还有整个中国社会。
  惟愿《断碑》这曲“实用主义”的悲歌能有振聋发聩之用。

  2011年12月24日平安之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0

26

主题

1717

帖子

30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024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冈市 2012-1-5 20: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07

484

主题

6万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水月轩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53918

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1-5 21: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欣赏!
向农民作家致敬!辛苦了!
在安静的夜里,用最安静的眼神,远远地望着你的安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