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25
贵宾
   
- 积分
- 8673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
因“此地临江”、“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埠”而得名。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置江陵。历代为郡、府、州、路治所在地。1994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沙市市、荆州地区、江陵县,组建荆州市,江陵县分设荆州区,江陵区。1998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江陵区恢复江陵县。
公元前9世纪初叶,周夷王年间,楚国君熊渠封长子熊无康为句亶王,句亶国地理位置即后来的郢都一带。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即位,将国都自丹阳徙郢(今荆州城北五千米外纪南城),至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楚国连续二十代王在此建都400余年。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分郢置南郡、江陵县。三国时江陵为吴荆州治所。晋平吴,复于此置南郡、江陵县,辖属荆州刺史。南北朝时期,齐中兴元年(501年)3月,齐和帝萧宝融在江陵建都,自立为帝,史称西齐。552年11月梁元帝萧绎即帝位于江陵。
唐、五代、宋属江陵府。唐初,废紫陵县入江陵。贞观十七年(643年),省安兴县入江陵。至此,东晋以来侨置郡县及南北朝时析江陵增置州县均归入江陵。上元元年(760年)升荆州为江陵府,建为南都。同年析江陵置长宁县。次年,省枝江并入长宁。大历六年(771年)省长宁复置枝江县。五代十国时,江陵为荆南国都(或称南平国)。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析江陵白洑巡置潜江县。
清朝江陵分为五汛,即捕汛(现荆州区长江以北范围)、龙汛(潜江市龙湾、徐李、张金一带)、虎汛(原江陵县长江以南虎渡河一带)、鹤汛(现江陵县马家寨、熊河以东的地区)、沙汛(即现沙市区及江陵县西部)。并于丫果驿设置县丞署,郝穴设主簿署,沙市、龙湾、虎渡口设巡检司。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于江陵置湖北驻防将军府,是为全国十三大将军府之一。
民国元年(1912年),裁荆州府,江陵属省直辖。1913年,湖北分道,江陵属荆宜施鹤道。1914年,改为荆南道,江陵属之。1915年,属荆宜道。1927年,又属省辖。1932年,属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36年,改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31年(1942年),日本侵略军曾扶持建立伪江陵县政府,驻沙市。至民国34年(1945年)随日军投降而瓦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县内均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县、区、乡政权。当时,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与江陵县政府同驻荆州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荆州地区(荆州行政专员公署)。1949年7月15日,沙市划出建市。1953年将县属埠河区划隶新成立的荆江县(1955年并入公安县)。1954年将张金、徐李两区划给潜江县。
1960年以江陵县的沙洋镇设立沙洋市,由荆州专署领导。1961年撤销沙洋市,改设为沙洋镇,划归荆门县领导,1985年设立区荆门市沙洋区。1998年撤区置沙洋县。
1985年9月10日,江陵县的1乡(锣场乡)13村(锣场乡的8个村、郢东乡的4个村和岑河乡的1个村),面积36.7平方千米,人口1.4万余划归沙市。
1994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4]99号):(1)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江陵县,设立荆沙市(地级)。(2)荆沙市新设沙市区、荆州区和江陵区。江陵区辖原江陵县的郝穴、观音垱、岑河、资市、滩桥、熊河、白马寺、沙岗、普济9个镇和马家寨、秦市2个乡,区人民政府驻郝穴镇。
1997年,江陵区面积1032.2平方千米,人口37.9万,辖7个镇、2个乡、2个农场。
1998年7月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荆州市江陵区,设立江陵县。县政府驻郝穴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389653人,其中:资市镇27041人,滩桥镇25925人,熊河镇45820人,白马寺镇46991人,沙岗镇53605人,普济镇36794人,郝穴镇40321人,马家寨乡44569人,秦市乡26817人,江北农场15276人,三湖农场14999人,六合垸农场11495人。
2004年底,江陵县总人口373027人。辖7个镇、2个乡,13个社区、203个村委会。省管江北监狱、三湖、六合垸农场在辖区之内。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江陵县辖7个镇(资市、滩桥、熊河、白马寺、沙岗、普济、郝穴)、2个乡(马家寨、秦市)。共有13个居委会、203个村委会。
看了以上的区划历史沿革,感慨老江陵县真是伟大啊,先后孕育和产生出了两个半市:沙市市(现为荆州市沙市区)、荆州市及半个潜江市;三个县:沙洋县、荆江县(已并入公安县)、新江陵县。真所谓燃烧自己温暖大地,任自己成为灰烬,让我们永远谨记老江陵县的伟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