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研究室党支部组织专题生活会,到平谷区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在平谷区委的安排下,先后到挂甲峪村和玻璃台村实地参观和座谈。 一进平谷区界,副区长江涛同志在车上就开始向我们介绍了几年来平谷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情况;来到挂甲峪村西山顶,平谷区委书记秦刚同志又向研究室一行介绍了区委、区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做法和今后打算,使大家对平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地处平谷北部深山区的大华山镇挂甲峪村,四面群山环抱,沿着水泥面的盘山公路到达挂甲峪村的西山顶放眼望去,35公里的盘山路,像一条蜿蜒的飘带飘落山间,公路串起层层梯田,田里主栽桃树,间种枣、杏、梨、柿,满眼郁郁葱葱,半山腰翠绿的果林中,新添的红顶小木屋,分外夺目。十年前的挂甲峪无林无果,少土少田,一到耕种季节,村民背水上山种几分“保命田”,只为收点口粮。1997年在村党委,党支部书记张朝起的带领下,利用本村自然资源优势实施道路、水利、果树、畜牧、科技生态改造工程,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和顶、坡、沟立体开发,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型、可持续发展的山区致富之路,成为京郊著名的生态村。张朝起介绍说,在山区发展中,党员干部带头坚持“一正、二硬、三清、四廉、五为民”,党支部坚持正确的政治观念、时间观念、质量观念、群众观念、开拓创新观念和效益观念。在向我们展望挂甲峪村的未来时,党支部书记张朝起显得有些兴奋,他说,到2008年,山山环绕致富路,坡坡栽满花果树,家家住上生态小别墅,“五业”促发展,人均过万元,挂甲峪村将成为和谐美好,绿色环保的京东季节小江南。 出了挂甲峪村,驱车30分钟,来到平谷最东北部的罗营镇玻璃台村。玻璃台村是平谷区最偏远最贫穷的山区村之一。2004年,玻璃台村作为全区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四个试点村之一,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于2005年十一前圆满竣工,玻璃台村民也从而获得了通过民俗旅游增收致富的新契机。新村建成后,玻璃台村被批准为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全村提出了“家家开旅馆、户户搞旅游、人人当老板”的发展目标。进了村委会会议室,墙上醒目的挂着“五个好党员标准”和“五个好党支部标准”。村党委书记介绍说,在开始尝试搞民俗接待时多数村民的思想非常传统,甚至是顽固,要想改变他们的观念存在一定难度。为此,在区党委、团委的帮助下,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利用团员青年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的特点树立“青年民俗旅游示范户”作为典型,并通过青年典型示范引导,进而带动全村人转变观念,达到村民增收致富的目的。他们提出的“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工作理念,启动了“青年民俗旅游示范户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玻璃台村的67户村民都拿到了新居的“金钥匙”,从普通的平房搬进设施齐全的别墅。新村功能完备,全部为集中上下水,宽带电话入户,采用太阳能供暖技术,是首例在农村使用污水处理的工程。 新农村,新在那?走访两个村镇,让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点:新民居、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新农民。同时让什么感到,基层党支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作用。平谷区构建和谐村镇的探索和创新,是科学发展观和平谷的农村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农民是真正的受益者,由此产生的示范作用意义重大,平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向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的目标迈进。 把党日活动与研究室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是研究室党支部的一贯做法。这次参观座谈,其主题正是配合校委“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研究”的调研工作展开的,是促进研究室的学习和研究展开的。学理论,研究室开展了读100本书活动;在实践中学习,走出去,有助于党员了解国情、民情、党情,了解实际,了解基层,扩大视野。 这次党日活动,得到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区委书记秦刚、副区长江涛陪同参观、座谈。 (2006年6月9日,中央党校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