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3天,煤气、车祸夺走两条鲜活生命,相关人员提醒:
春节期间,合家团圆莫忘安全 荆门晚报记者 朱小明 实习生 陈文静
过年了,城里乡下一片欢天喜地,人们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然而,各种安全问题却是不能回避的话题。15日,一名19岁大学生在家烧炭取暖时一氧化碳中毒身亡。17日,一名在外打工的男子在归家途中,乘坐的的士冲下河,男子溺水身亡……年关临近,安全事故一个接着一个,给本该喜庆的佳节平添了一些凄凉。取暖安全、饮酒安全、出行安全……这些安全隐患每个人都无法回避,但及时有效预防和警钟长鸣,能够降低风险。
A:取暖安全:重点防一氧化碳中毒
事件:18天6人煤气中毒
15日发生在城区五一路上的一氧化碳中毒悲剧,让人们再次对烧炭取暖产生质疑。在城区,烧炭取暖已经逐渐被空调、暖气所替代,烧炭取暖的人已经很少,但正是因为城市房屋的密闭性较好,安全隐患更大。同时,使用煤炉取暖,用燃气热水器洗澡也容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
2日,城区便发生2起一氧化碳中毒事件:14日,城郊一对姐妹在家里烧炭取暖造成一氧化碳中毒;15日,掇刀一名男子煤气中毒,所幸没有造成大碍……记者从市一医、市二医和市石化医院获悉,今年1月以来,3家医院已经收治了6起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造成6人入院治疗,1人死亡,而这些中毒事件都和取暖有关。而根据往年的情况,越接近过年,中毒事件发生的越频繁。
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基本上集中在秋冬季,正是因为冬季取暖、洗澡会大量使用此类燃料。
提醒:烧炭取暖一定要记得通风
“通风非常重要,在没有通风的环境下烧炭取暖,人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晕倒,因为一氧化碳无色无味,在吸入过程中人无法感知到。”
市石化医院急诊科医生金成提醒广大市民,不管是在何种情况下,只要是使用炭、煤、液化气等能够产生一氧化碳气体的燃料时,一定要记得室内通风,不能在完全密闭的环境下使用这些燃料,否则绝对会造成一氧化碳中毒。而人一旦吸入超量的一氧化碳,就会造成深度中毒,即使能救回命,也会对大脑造成严重损伤。
B:饮酒安全:酒虽好但要适量
事件:18天21人醉酒就医
“每年过年,医院都会收治大量喝醉酒的患者,有些人在急诊科又吐又闹,吵得医生护士无法正常工作。”在市二医急诊科,工作人员吴潘潘劝广大市民喝酒不要贪杯。
据市内3家医院统计,1月以来,市120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已经接到21名醉酒者的求助,其中6人住院治疗。
医生告诉记者,打120到医院就诊的醉酒者是少数,很多醉酒者是直接到医院就诊。12日晚,市石化医院急诊科就收治了8名醉酒者,这些人都是被朋友送到医院的。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除了男子醉酒外,也有不少女子醉酒,而一旦醉酒较深,很多人的行为会失控,又吵又闹,到处乱吐,有的甚至还动手打人。
去年春节期间,我市就有一名男子因醉酒,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提醒:酒能助兴,亦能扫兴
酒能助兴,但喝多了就变成扫兴了,市二医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杨文涛特别提醒,过年了,喝酒要适可而止,千万别喝醉了。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过年不喝酒不行,不喝多不高兴,而对于现在社会上流传的很多关于喝牛奶、苹果醋能够解酒的偏方,杨医生作了解答。
杨医生介绍,人的酒量和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有关,酒的代谢靠这种酶来参与,最终代谢成二氧化碳和水。苹果醋、牛奶、解酒药等外部食物对酒的代谢没有影响,解酒药实际上只是商家的炒作。不过饮酒前可以先吃饭,这样可以适当延缓酒精的吸收,对胃肠道对酒精的吸收有影响,但对酒精的分解作用不大。
杨医生提醒,大量饮酒对胃肠道有影响,会造成恶心、呕吐,严重的可能造成消化道大出血,对肝脏有影响。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酒精性脂肪肝,对人体危害较大,深度醉酒会对中枢神经产生抑制,可能危及生命。
C:出行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
事件:归家游子家门口车祸身亡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保持了千年的传统,回家就牵扯到出行,据国家铁道部等多部门统计,今年春运,出行人数将达到31.58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如此多的人集中在40天时间里出行,给道路、民航带来巨大压力,安全也时时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出行安全是每个人都无法躲开的威胁,17日,一名在外打工的男子在归家途中,乘坐的的士冲下河,男子溺水身亡。这一惨剧拉响了警报,其实,回家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提醒:回家过年,不超速不超载
春节期间,城区绝大多数人会回农村老家过年,而农村的交通环境差,出行工具少,因此一辆车塞得满满的情况多,出行安全令人忧。市交警事故处理大队三中队中队长魏开斌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回家过年要切记不超速、不超载、不酒后驾车、不驾驶有安全隐患的车辆。只有时时把安全理念装在心中,记在脑中,回家的路才能一帆风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