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
少尉
 
- 积分
- 1199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腊月躲在日历里,藏不住,随风飘到了乡村。腊月晕倒了,像一个醉汉,它得到了熏陶,沉醉起来,还要连日子一起醉倒,不分白天黑夜。腊月成熟了,像穿着碎花棉袄的少妇,弥漫出一股香味儿,到处张扬着花瓣一样的笑脸。在炊烟与篝火之间,在阳光与风雪之间,绵延着火烧高粱、苞谷酒,熏腊鱼、腊肉,做芝麻饼,蒸年糕的味道,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与你知我见的实惠,伸手便能感触到腊月的质感;年的丰实和温暖。年味渐浓,它薄雾一样缭绕着村庄与山水,雾里带着古朴的,神秘的,穿越岁月骨髓的芬芳,在召唤,让人们辞旧迎新的双脚忙乱起来。
你看腊月多忙活,妇女们趁着太阳肯赏脸,抢早在村边的池塘旁忙着洗服被,将屋里屋外收拾得焕然一新,把新年当新娘来迎接。一大早,通往集镇的路上满是赶集的乡亲,购买年货的农用三轮车、摩托车络绎不绝,鼓荡着腊月的心跳,活泛了新年的筋骨。写春联、剪窗花、买鞭炮、购焰火,处处充满着新年的气息。捣糍粑、打豆腐、炒花生、剁鱼丸、杀猪宰鸡,炒爆欢快的腊月,馈赠丰厚的回报。暖暖的年味来自于母亲或妻子那双灵巧的手。远在他乡的游子,打工或者探亲回家,沿着这股香味儿,便会闻到女人忙碌的双手上闪烁着的温馨。短信与电话里带来了年味的诱惑,再怎么说,驿动的心,紧绷的神经是该停歇、放松下来了。男人收拾一年来的鼓鼓囊囊,在碰碰撞撞、熙熙攘攘之中,挤爆了春运。车站、码头拥挤的腊月里,心里自然就会挤压出香喷喷的盼头来。男人把一年的希望扛回家了,女人围绕着灶台、家、乡村忙乱的脚步更加踏实,轻盈。孩子们看着母亲那双挲摩日子的手,做完这样做那样,像润滑剂把腊月打磨得艺术品般,油光可鉴,细腻精致,甜滋滋的,香脆脆的,真想把爱不释手的特产风味尝遍。大人把劈开的柴火,垛起一堆堆除夕守岁的温暖,一边挥舞着斧头,一边还禁不住跟随孩子哼起儿时唱过的“盼年歌”: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称鱼肉,二十七望年急,听上去比孩子更像孩子……爹爹婆婆还要教孙子家乡动物姓氏家族吃年饭的民谣:年三十,吃年饭,熊(雄)鸡啼,马半夜,牛山黑;侯(猴)家瞎子跛子等不及,年饭吃在二十七。听完老人一一解释几大家族吃年饭流传下来的习俗,孙子们笑出了一串串欢腾的泪花。尤其是久居城区的孙子,难得回乡下过年,却不知道鄂南山村吃年饭的民风民俗居然这般有趣、新奇。浓浓的年味孕含着喜气,乡村腊月喜事多。婚嫁喜事赶趟儿似的,在“双日子”炸开了窝,乐翻了天。村道上吹吹打打、热热闹闹、浩浩荡荡、风风光光的迎亲车队,在亲戚朋友恭贺声中开进了村,随着鞭炮劈里啪啦打破了黄昏的宁静,老人、小孩都争着看新娘子,欢呼声、吆喝声此起彼伏。鸡鸣狗叫牛哞跟着热闹自不必说,单是喜宴、喜酒、喜烟、喜糖加上那个闹洞房,更是好戏连台,尤其是愣头青、小伙子闹起洞房,表演节目,简直不亚于相声小品表演,把个“没大没小”传统的节目推陈出新了,更是增添了乡村文明的新气象。
腊月传统的习俗,民间的风情,是乡村缕缕上升的炊烟,暮色中燃烧的柴薪,睡梦中飘香的年糕,还有那贴满门楣的春联、“福”字、“春”字和“喜”字,都是传递给新年美好的祝福,在红红火火的腊月,编织成了红红火火的中国结,系在每个中国乡村人的心中,你也许看不见摸不着,却永远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