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楚风仙韵 于 2012-1-26 14:12 编辑
仙桃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第一阶段: 到2012年,初步建立起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起城乡教育、医疗、文化等合理布局、均衡配置的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起城乡有效衔接、功能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建立起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到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财政收入达到18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25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00元以上。 第二阶段: 到2015年,建立更加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市场体系建设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市空间进一步放大,农村经济更加发达,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城乡社会更加和谐。届时,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人均GDP达40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万元,初步实现全面小康。 二、主要任务 1、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 按照全域仙桃的理念,规划市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空间布局为“一主六辅三条发展带五百个中心村”。 一主:一个主城区,即仙桃主城区(含南城新区),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六辅:6个重点镇,即确定毛嘴、陈场、张沟、杨林尾、彭场、西流河等六个镇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镇,使之成为新的战略支点。 三条发展带:318国道沿线城镇发展带--包括郑场、毛嘴、剅河、三伏潭、胡场、长埫口,依托318国道、沪蓉高速公路及正在建设中的汉宜高铁等交通优势,加快推进沿线城镇发展步伐;仙洪仙监线城镇发展带--包括张沟、杨林尾、郭河、沔城、通海口、陈场,依托仙洪公路、白沙公路、仙监公路和随岳高速公路等交通优势以及仙洪试验区政策优势,辐射带动九合垸原种场和排湖渔场,加速推进该区域城镇化进程;仙汉线城镇发展带--包括西流河、彭场、沙湖等镇,依托仙汉公路和规划建设中的孝仙嘉高速公路,辐射带动沙湖原种场和五湖渔场,对接大武汉,成为武汉产业发展优先辐射区。 五百个中心村:全市规划建设500个中心村(包括小集镇40个),先期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加快建设100个中心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推进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 强化区域性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形成优质水稻板块基地、优质油菜板块基地、优质棉花板块基地、名特优水产板块基地,无公害蔬菜板块基地、生态畜禽板块基地。 在工业产业发展上,主动对接大武汉,服务大武汉,实行错位竞争,配套发展。建成以干河、仙桃工业园为核心区、拥有众多知名品牌企业、销售收入过200亿元的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南城新区为中心重点,实现机械电子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以彭场镇为中心,围绕把仙桃打造成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国无纺布之都”,确保新增无纺布卫材企业150家以上,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自营出口突破4亿美元。以现有医药化工产业优势为依托,加快仙桃医药化工产业园(西流河)的建设,实现医药化工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同时,加快打造以仙桃工业园为中心的纺织基地,以干河、龙华山为中心的高档面料和家纺基地,以杨林尾、三伏潭、西流河为中心的服装加工基地,力争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 3、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田水利、国土整治和高产板块创建等项目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城乡交通网络建设。以各地集镇为中心,加快通村通组公路建设,打造各村通达集镇一刻钟经济圈;加强城乡公用设施建设。搞好统一布局规划,加快城镇供电、给排水、供气、公交等公用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并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推进生态环保建设一体化 加快城乡造林绿化工程建设,抓紧建设生态家园村,高标准完成汉宜高速和随岳高速仙桃段生态景观建设,形成大绿化、大板块、大景观,力争全市森林覆盖率2015年达到18%;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 5、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制度。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确保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投入机制。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实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大力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高工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义务教育关爱工程,大力推进学生资助体系建设,使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初步实现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和质量评价一体化,力争教育整体水平位居全省县市先进行列。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参合率”;中心城区新增4所医院,新区乡镇卫生院改造升级,在中心村、一般居民点设置甲级卫生室,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繁荣城乡文化体育事业。以乡镇为依托,以村组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建设“乡有站、村有室(场)、组有户”的文化体育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