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裹着大雪漫天飞舞,直往人的脖子里钻,脚下的路泥浆拌水一步一滑,每走一步都非常吃力,不小心翼翼,就有可能滑倒。但是,在一处新建的楼房前,几百名被冻得两脸彤红、清鼻涕如不断丝线的农民却不顾寒冷,围着一群干部模样的人,大声地争吵着、僵持着,任凭干部们怎样劝说,就是不愿意离去。 原来这是一处刚竣工的“新农村”,这些都是即将成为这些“新农村”主人的农民,正在为如何分配这些新楼房与干部们争持。这一排排建筑别致、装修典雅的新楼房,是当地为了建设新型“商贸服务区”而将三个村民委员会,13个自然村落拆掉后以建设新农村的名义集中修建的。当初在拆房子时农民们就坚决不同意。政府官员是行政的、政策的、法律的各种办法都用上,红的、灰的、黑的包括迷信的各种手段都用尽,还拘捕了10多个上访的农民。真是胳膊拗不过大腿,最后农民们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搬走。而那原来说要建设新型“商贸服务区”的地方,商贸的影子没见到,但高档的商品房的设计却让人有一种美仑美奂的感觉,并且仅仅凭那立在市区中心的一块牌子,就已经卖得差不多了。而在节约用地、集约建设,将村民变市民、瓦房变楼房的名义下,附近三个村民委员会、13个自然村都被集中到这一处建设了几百套商品住宅楼,还把名字改为幸福社区。 当初拆房子时是按政府定下的成本价给予补偿,10年以内的新房子每平方米460至560元,10年以上的老房子则是每平方米360至260元。而给农民建设的还建房则每个平方米都在1400元 以上。要求开工之前,先交五万元定金,房子完工后再补齐差额。有些农民旧房子拆掉了,又无钱买还建房,只好到别的村子里找一些烂房子、旧牛栏、破猪圈栖身。 新楼房好不容易完工后,那些按规定交了钱的农民是欣喜若狂,以为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选房子了,大部分农民都希望一个村子里的人还是住在一起,谁知,当地政府又规定:三个村民委员会、13个自然村的村民们,不论哪个村,全部按照交钱顺序抓阉。农民们不同意 ,要求先按每个自然村交房款人的数目划定片区,再在同一自然村内按交钱的先后抓阉。但是,官员们就是不同意,说那样容易形成房头宗族、不利于村民之间的团结,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不利于今后社区的管理。理由冠冕堂皇,就是坚决不同意分自然村聚居的方案。农民就聚集起来围堵指挥部官员。最后听说又是抓了几个幕后策划、指使者才平息了围堵事件,村民们又一次无奈地接受了打乱分配的方案。有些年纪大的农民跑到被拆掉的村子嚎啕大哭起来,一连哭一边说,我们以后都不知道我们故乡在哪里了呀!我们也不知道到哪里去祭拜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后代再也不知道他们是哪里的人了啊! 那个情景让人有一种莫名的伤感,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是的,新农村在这里,但是故乡在哪里?中国是从一个农耕国度发展起来的。我们文化的源头在农村,我们文明的源头也在农村,我们民俗的源头也在农村。在长期的社会进化中,农村中自然形成了按家族、按姓氏聚居的自然村落。在这个自然形成的村落中形成了专家所说的熟人社会,就是在这种熟人社会中又形成了一个家族、一个姓氏、一个地方独特的生活习惯、独特的文化传承,独特的民俗风情,千千万万个独特的生活习惯、独特的文化传承、独特的民俗风情汇集成中华民族的波澜壮阔、绚丽多姿的文化传统、道德伦理、传统礼仪,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民族精神。中国式文明、中国式情感也大都是在这些自然形成的村落中发发育、、发展、完善的。就连社会的管理、调节、净化也都与这种自然村落息息相关。有些人在这样一种熟人社会里,是彬彬有礼,而一旦离开了这种熟人社会,心中没有了那些无形的戒律,就胡作非为。 有一首歌唱道:千万里、千万里,我一定要回到我的家。那个家就是每个人心目中的故乡,也就是每个人精神上的家园。它不仅仅是几间房子,也不仅仅是房子中的几个人。而是心目中家所在在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树上的鸣蝉,檐下的燕窝,山上的野兔,水中的游鱼,甚至是天上漂着的云彩,村后吹过的清风,以及那一声声唤着乳名的乡音,那一个个逗乐孩子的玩笑、取悦长辈的笑谈。那相互间仅凭直觉就能互相感知对方的温暖、对方的心情;仅凭习惯、仅凭语调就能理解对方的喜怒哀乐、对方的爱憎好恶;仅凭气息就能非常默契地互相配合、互相照应的感受。是已经浸润到骨髓里的印记,是深植于性格的胎记。那个地方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石头,都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息息相通。而一旦离开了这个地方,就总也忘记不了,就日夜都在思念。有的人甚至从未到过故乡,但是,从长辈深情的叙述里,从家乡人浓浓的乡音中,心中也有一个美丽多情的故乡。我们这里有一句俗话:不想爹娘想地方。所以每个人的乡情、乡愁,都是来自于那个和自己那个浸润在骨子里的乡思,都是来自于那种心灵深处的颤动。因此,一个村子就是那个村子里所有人的精神寄托,就是那个村子里所有人的图腾,就是那个村子里所有人乡愁安放地。中国人常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拆掉一个村子,就是拆掉一处乡思,就是拆掉一群人心中的根,就是拆掉一个村子人心中的图腾。就让一群人的乡愁无处安放!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国家的长治久安、都有着莫大的隐患。 但是,我们许多的官员却没有那么深的思考。没有那么远的见识,没有那么细的感受。他们的眼中只有浩大的工程,宏大的政绩;只有方便的管理,暂时的繁荣。因此拆房子卖地,赶农民上楼,建大型社区,让农民混居。就是不考虑如何“留住我们的根”?如何保护我们现实中和精神上的故乡?如何保护、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从何处来?将到何处去?我们的后代会不会也发出“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浩叹? 新农村在这里,故乡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