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随笔】春节过后话风俗(张才富)
.
社会风俗是中国悠久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点。社会风俗的变化,反映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异。社会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积累和培养起来的产物,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一种行为模式,是人类历史上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社会风俗的存在与传承,是具有社会性的一种行为俗成。数千年的社会风尚和生活习惯源远流长,笔者从下列“风与俗,节风俗,食风俗,乐风俗,良陋俗”五个方面进行浅表的概论。望提出宝贵意见!
.
一 风与俗
社会风俗即社会的风与俗。何谓风与俗?简单地说;就是把因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风尚称之为风;把因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俗称之为俗。正因为自然条件的约束,故才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说法。风俗习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则反映出“各自为风,各自为俗”的表现。而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经过长期的积累,沿袭下来成为人们一套行为方式,这样,社会风俗就形成了。
社会风俗的各种事项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总保持着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和方式。作为这一事项的主要标志,这就是风俗具有的传承性,但这种传承性也不是绝对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水平的提高,统治者的提倡而不断变化,也总有一些风俗习惯被泯灭和淘汰。新的风俗的滋生,旧的风俗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异。风俗的民族性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使整个民族意识得到强化。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反映着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和民族信仰等风俗。
风俗的实用性是通过社会风俗中的信仰和禁忌,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这种行为文化能对社会和谐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风俗中的祈雨等就是为农业生产祈求丰收;剪纸等有助于掌握某种艺术技能;如演唱地方戏则是为陶冶情操;如踩高跷,赛龙舟有强身健体的作用等等。人们广泛的参与,则是这些风俗传承的最主要的原因。社会风俗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反映出人们勤劳,智慧,淳朴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精神,既有历史记载的价值,又有娱乐和实用的价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 节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数量多,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节日的形成,都有相应的节日传说。节日礼仪,节日饮食,节日娱乐,节日禁忌构成了一个个繁复节日的习俗系统。另外,每个节日中你都可以找到一些最为古老文化遗存的因素,而每个节日都能集中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和色彩。中国古老节日大致可分为岁时活动,祭祀,时令,社集,节气等。
春节是汉族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二十四节气中重要的节期有八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传统节日中,还有以数字为计日的节期;如正月十五,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八月十五,腊月八等等。当然,现阶段又有了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母亲节,感恩节......
传统的节日只是大小不同。但过节的内容多为敬神,避邪,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强调孝雅文化,亲情与生育,追求延年益寿等等。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七夕,中秋,冬至,腊八等为祭祀,避邪性节日;二十四节气则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节日,大都是农业的祭祀,为的是是祈求五谷丰收;重孝道,重亲情,重生育的人伦观往往在岁时祭祀活动的节日中表现出来;除夕祭祖,一代代排列拜祭祖先,祝贺“小者得岁”;过年长辈给拜年的晚辈压岁钱,是人们重子嗣心理因素的折射;正月十五舞龙灯是为迎接生命之神——龙的复活;三月三的主题就是讴歌生育;七夕节祈婚姻;七月十五尽孝道;八月十五亲人团圆;端午节饮雄黄酒,为了禳毒气,避毒虫祈寿.......
中国传统节日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风俗与文化,总的来说是一份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虽然也包含着许多封建迷信的糟粕,这就需要我们在传承的同时有所扬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