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
少尉
 
- 积分
- 1199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每年我家春节的餐桌上少不了一道小菜——藠头,那是老爸老妈喜欢的口味,时间久了,那酸甜的滋味达成了全家口感的共识,它就像故乡的味道。
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曾专门考察过我的故乡——鄂州市公友镇的那一片原生态的莽莽松树林,这一直让我的乡亲感到脸面光彩,至今引为谈资。怎样招待好这些吃惯了山珍海味的显赫外宾呢?据说那时本地负责接待的基层干部煞费苦心,最后决定以鄂州梁子湖畔的水产为主菜,最后端上了藠头这道本地的小菜。不曾想,藠头最受老外们青睐,吃光了还要,最后一袋袋藠头作为珍贵礼品馈送给了他们。
藠头是一种草本百合科植物,叶片细长,与葱相似,成熟时开着淡紫的小花儿。按规范的说法:地面上长得像葱的部分叫薤,长在土里的茎块才叫藠头。我故乡的土质以黄土为主,很适合藠头的生长。早春二、三月,没事,若在我故乡的小山包上一转悠,就可以看到青青的野藠头苗,但此时地下的藠头还小,熟悉它生长秉性的乡亲们一般是不会采挖的。于是,一簇又一簇的野藠头苗便蓬勃着,疯长着……野藠头苗的绿不同于暗淡的小草,那种绿是鲜绿,宛如翡翠,看了叫人心醉!
一般来说,如果要种植藠头,与种葱种蒜的日子差不多,农村里有“七葱八蒜”的说法,藠头也在头年的七、八月下种,到来年的四、五月份就可以收获了。尽管故乡的藠头口感特好,但因为生长周期特长,所以能成规模种植它的农户并不多,早年老家那里还有一个加工藠头的小厂,后来因为经济效益不高,就关停了。现在,故乡的农民也种植点藠头,主要是供自己食用。
早年每到四、五月间,我回老家去探望那时还健在的老爹老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上山采挖那随处可见的野藠头苗。在那山地的背阴处,在蓬松的野草丛中,野藠头苗如同公主般顾盼有神:这儿一簇,那儿一丛,散发出淡雅的香气,在春风中轻轻摇曵着。有的藠头苗长得肥硕,仿佛北方的大蒜,粗茎,长叶,拔出,那地下的藠头茎块也扎实饱满;也有长得秀气的,露出的茎块如同珍珠……人在野外采挖野藠头苗,呼吸着故乡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家人的亲情,体验着劳动的快乐,我倒真能产生出几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悠闲的心境。
在故乡,藠头做菜肴的烹饪方法多样,可以用藠头去叶断茎后与猪肉一起红烧,味道润滑醇美;也有人把它加工成糖醋藠头,也别有风味……更多的时候,故乡的那些家庭主妇们会把洗净的藠头茎块放进泡菜坛子里腌制。约莫二十天左右,泡好的藠头就可以供人享用了。腌制后的藠头,白嫩嫩,香喷喷,脆生生,酸中带甜,口感特棒。这,一直是故乡人引以自豪,总认为能摆得上桌面正席上的精致小菜。
藠头的营养极其丰富,是一种能够降脂消炎,预防心血管类疾病的保健菜,被称为菜中“灵芝”。据《本经》记载:藠头“治金疮疮败,轻身者不饥耐老”、“治少阴病阙逆泄痢,及胸瘅刺痛,下气,散血,安胎。”如此既好吃又治病,世间实为难得。这些,故乡的农民未必清楚。对于他们而言,赚钱才是“硬”道理,因此,费时又费工的藠头不会被他们真正重视,藠头不过是他们闲暇时才愿意随意撒播种养的小爱好。
在小城,我们也偶尔也买点腌制的藠头,但总吃不出在故乡采挖的野藠头菜,烹饪出来的那种鲜美口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