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5
中尉
 
- 积分
- 3202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诗是什么?怎样写诗?诗歌的春天在哪里?现在有一个契机,借世界诗歌日的到来,让我们在网上掀起一个狂潮。请草根诗人,打工诗人,军旅诗人,农民诗人,女性诗人,校园诗人等等,施展才华营造一个我们自己的天地。
不知从哪个时候起,写诗论成了某些人的职权。然而几十年来没有一篇合格产品,导致汉语新诗委曲求全地蜇伏。
首先是诗论的立点出了问题,把诗论当成其它论文去写。谋篇开始就废话连篇。好不容易切中正题,却又搬弄概念。不疼不痒地套话,不要说诗人们特别厌烦,就是文学青年和学生也产生抵触。如此年复一年继续,36路烽火,72处狼烟,各式小团体割据。
其次是语言的标准问题,在啰里啰嗦的讲述中,矛盾重叠。以其它观念替代诗歌观念,造成无所适从的后果。把一些初具成熟的经验几棒子打刹,而以粗象的概念虚词诡说。明明是一家之言,却要冠以权威之意。
中国新诗从诞生开始,诗歌不是一种必要的文学形式存在,而是肩负了种种责任。如此特定的依附,自然导致畸形发展。久而久之积重难返,所以必然前景渺茫。
回顾近百年来的白话诗,并非没有亮点。而极其宝贵的这些星光,总是被无情地打压或被巧妙地抹杀。取而代之的是庸俗不堪,或者是四不像。劣质的文字分行,走的就是不归路,奢谈它的繁荣,本来就是自欺欺人。
罗列现状再多一点,本文也重滔复辙了。那么要不要给诗歌划一个标呢?
就目前的形势看决不可能!近百年的新诗创作,给诗歌下定义的人很多,获得普遍认可的极少。于是出现好诗无条框的说法,甚至有"诗从我起"的言论。各种流派有各种思潮,横移植,纵继承,探险的,自虐的,晦涩的,迷惘的,超现代的,领风骚的......如此的诗江湖中,哪里有依天屠龙剑?
诗江湖在上世纪二战前的法国,曾经造成了法国诗僵化的局面。后来的批判结论是:没人性和太抽象。其它国家或地区,也经常有类似崩盘的现象发生。不管你愿不愿意,当诗歌面临商品挑战时,也会遇到规律的沉浮。
中国的诗在古代形成了规模,自然产生一些公认的可贵定律。诗言志,就是一个代表。西方的观点也有些类似,叫做表现本质。对于这个结论,基本上无人反对,只是各种解释有所偏重。根据这种原则,诗论就源源不断地出笼了。
古代的诗论以诗话的形式出现,大多言之有物。甚至细到一诗一句,咀嚼味长。综合性的大篇也是诗话组合的受欢迎,下结论的反而遭冷落。新诗出现后有人急忙出来"总结",这种不讨好的做法,使有的人头破血流。那些总结的理论过了不久烟消云散。
大诗人艾青写过<<诗论>>,下了一个真 善 美的结论。没几年,那本书被扔进废纸堆。从此再无人涉足,改为小打小闹。但是这种小形诗论归属到少数人帐下,普通人休想沾边。若大中国就那几个人开馆炒现饭,问题是说来说去,渐渐离题千里。由其对于想学诗的人毫无益处,最后失去交流的价值。
诗是有生命力的文学形式,任何时候都毁灭不了。但是她有高潮低潮,这也是历史证明了的事实。说她进入准黄金时代,或者说到了日薄西山之际,都是一家之言。并不影响诗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也左右不了创作的欲望。
而因为诗所产生的诗论可以说从来没有进过春天,但是如同稀有菌类始终繁生。做药也好,当菜也罢,在文学的大家园中还是有一席之地。
进入新世纪之后,网络的铺天盖地改变了许多旧的格局。甚至打乱传统的秩序,文字和图像有了变得无拘无束平台。过去的纸质传媒成了小小的花盆,远不及网络大地般的广阔。文学和艺术在这种冲击下,一个漂亮的转身,不但有了立足之地,而且大放异彩。
世界诗歌日我们需不需要,这不是哪个权威说了算的事情。热爱诗歌的人为它做点什么,我希望网友们都来参入,或许会让我们找到又一个春天。
诗歌繁荣的标准是什么?借用一句网络术语:今天读诗了没有?
(1999年10月至11月巴黎举行的第30届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宣布3月21日为世界诗歌日。)
请管理员帮助推荐一下,力争上首页去获得更多的人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