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沔阳三棒鼓
.
江汉平原地处湖北中南部,土壤肥沃,河湖密布,素称“鱼米之乡” 。1949 年前常受洪水威胁,有“沙湖沔阳州 ,十年九不收” 之谚,1949年后,修建荆江、杜家台等分洪工程,加固江堤,战胜洪水灾害,被称为湖北省的“水袋子”。随着水利建设与河湖的综合治理,江汉平原正逐步转变为湖北的“钱袋子” 。
旧社会,农民困苦,多靠副业、渔业为生,衣著土布,食米麦,住草舍,兵荒水患,村落为墟。百姓颠沛流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民间世代流传的《荒年歌》以“三棒鼓”的说唱艺术形式又流传了起来:
荒年歌,唱开口,十人听了九人愁;
天灾人祸连年有,受苦受难难出头。
甲戌旱灾世少有,万顷谷子粒无收;
磨破屁股车破手,一年辛苦付东流;
钱粮国课阎王债,地主恶霸比蛇毒。
梳子梳了蓖子蓖,刀刮水洗光骨头。
旱灾磨得人半死,乙亥洪涝更添愁;
钟祥倒了狮子口,劈头淹了古城楼;
大小湾子人烟稀,一夜冲得光光溜。
田地屋宇被冲毁,箱子柜子随水流;
庙里菩萨翻筋斗,毒蛇横行烏鸦啾;
水里死尸手拉手,鱼占鸟巢逐人肉。
黄陂安陆无干土,一片汪洋沔阳州;
荒年歌,唱破喉,唱得长江水倒流……”
“身背三棒鼓,流浪到四方,鼓儿咚咚,锣儿哐哐,含着眼泪去卖唱,好不叫人痛断肠。”听来令人肝肠寸断,伤感万分! 可以想象,历史上的沔阳,天门一带的地势是何等的低洼,水灾是何等的频繁,百姓们的生活又是何等的贫穷。据《沔阳州志——地埋》记载,天沔一带因“土瘠民穷”、“十年九水”被称为“泽国”。自乾隆三十年间到同治九年的一百零四年间,天沔共发生水灾五十四次,“水势横溢数百里,人畜淹死无数,老弱转移,十室九空”。因此,穷苦的人们只好身背三棒鼓,或夫妻,或兄妹,或父女,流落他乡,穿林过市,沿门乞讨唱花鼓。由此可见,特殊的环境创造了三棒鼓艺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