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56
上校
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表
  
- 积分
- 37030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
荆门晚报:他今年已是83岁高龄,在各种场合,理应得到年轻人的照顾,可他认为大家都是平等的,凭什么要求别人照顾。基于这个想法,他每次乘坐公交车,遇到年轻人为他让座,都会为对方拍照,留待日后细细品味当时的那丝幸福。他就是两三年来坚持用相机记录“让座者”的老人——孔心德。 偶遇公交拍照老人
16日傍晚,记者下班后搭乘13路公交车回家,正值下班高峰期,搭车的市民众多,记者在最后一排找了个座位坐下。车行至文化宫附近,一位白发老人突然离开前排座位,手持相机走到车厢后部,一手抓着扶手,一手拿着相机,对准两位年轻人拍了起来。
因事发突然,一位年轻人下意识用手遮挡脸部。“这位老人想干嘛”,“是不是在拍公交车的现状,可为何又对着乘客拍照呢”,一连串的疑问涌了上来。这时,老人对着两位年轻人说道“对不起啊,你们刚给我让了座位。每次遇到给我让座的人,我都会拍下来留作纪念”。
原来如此,真是个有意思的老人家。让座对年轻人来说,应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这位老人为什么要拍照呢?记者随后走上前,询问了老人的联系方式。
感恩让座年轻人
17日上午,在东宝区象山二路浏河湾居民点,记者来到这位老人——孔心德租住的房子。这才知道,老人已是83岁高龄,可老人思维活跃,反应敏捷。
孔心德老人租住的地方是一栋居民楼的3楼,这么大年龄的人了,又是租房子住,为什么不住1楼?对此,孔心德表示,他喜欢住高一些,这样视野开阔,每天必须上下楼无形中也起到了锻炼身体的作用。
老人以前在文化系统工作,租住的房子不大,只有一间,尤其醒目的是书以及书桌上的相机。老人是东宝区子陵镇人,放不下的家乡情结让他一直和子陵中学有联系,有空就去学校和学生们聊聊天,为学生们拍照,讲一讲自己的见闻。当日和记者偶遇,也是老人从子陵返回的途中。
老人说,为公交车上让座的年轻人拍照,他已坚持了两三年,每次都是报着感恩的心。老人告诉记者,每次遇到有年轻人让座,他心里感觉很幸福,但又有些不安、不好意思,同样是搭车,他坐着别人站着,尤其是年轻人工作了一天也够累的了,还要为他让座。对这些让座的年轻人,他觉得应该做些什么,出于感谢他萌发了为让座年轻人拍照的想法。
几年下来,孔心德没有数过为多少人拍过照片,但他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现在让座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可能是由于他的一头白发太过显眼,让年轻人觉得应该让座。每次夜晚,老人翻看相机里的照片,回味当时的场景,心里总是很幸福。
坚信润物无声的力量
为让座年轻人拍照的多了,孔心德老人除了最初的感恩之外,渐渐品出了一些其他意味,觉得有很多趣味在里面,就如同一个个真实上演的自然情景剧,非常有意思。
比如,在对待拍照这件事上,不同的年轻人有不同的反应,这从孔心德的相机里能看出端倪,有的是一个端正的正面照,有的是侧面照,有的形象模糊,那是正在躲闪。对此,孔心德说,他没有别的目的,只想留下照片,日后回味。同样,拍照时会听到其他乘客的议论,有人说孔心德“精神有点问题”,有人说孔心德就像老顽童。
一位西安的年轻人,看到孔心德拍照,主动与他交谈,表示肯定,并介绍在西安给老人让座是大家普遍遵守的规则,公交车前排的老弱病残孕专座,乘客宁可空着也没人去坐。“这位年轻人是我的老师”,孔心德坚定了拍照的信心,同时认识到拍照就如同一场意识形态的行为艺术,虽然只是短暂的几秒钟,但能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对车厢里的人来说,每个人都能品出不同的味道,他坚信拍照事件本身能提升我们城市的文明程度。
希望生命充满光明
对孔心德老人来说,相机是他最重要的物品,出门他什么都能忘记,但绝不会忘记带上相机,为此老人喜欢穿有大口袋的衣服,方便带相机。
除了为他让座的年轻人,孔心德的相机里面还有很多相片,一张张翻看,眼前浮现出一幕幕的生活场景。“这是我的老战友在过生日”“这是夜晚燃放的烟花”“这是学生正在上课”……看着相机里的照片,老人十分高兴,一一介绍着。相机对老人来说,就是为了记录生活、收藏生活的点滴,这一方面是由于老人年纪越来越大,记忆力大不如前,需要用相机或其他物品来帮助记忆。
老人爱看书,每天晚上最早也要过了11点再睡觉,看书累了,打开相机看一看,回忆和朋友、亲人或是陌生人相聚的情景,老人总感觉甜丝丝的。孔心德曾有过一部相机,可惜被偷了,不过他不遗憾,孔心德表示过去的事情无法追回,不为过去的事情怨尤,不为未来的事情担忧,只为现在的生活考虑。
孔心德希望他的人生如同蜡烛,蜡烛从顶燃烧到底,全部都是光亮的,他希望他的生命也全部都是光明的,留给大家更多光明的念想,希望生活越来越美好,希望荆门越来越美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