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byht 于 2012-2-21 18:48 编辑
.
【随笔卅五】鸬鹚(张才富)
.
鸬鹚也叫鱼鹰,上世纪江汉平原一带,是有渔民用鱼鹰来捕鱼的。鱼鹰大多是从洞庭湖等地买入,一只好的鱼鹰价格在好几百元。渔民也要经过师传,了解掌握鱼鹰的生活习性,学会如何饲养,如何跟鱼鹰交流,如何用鱼鹰捕鱼等等,才能带着鱼鹰到河里湖里捕鱼。
鱼鹰是一种生活在湖泊,湿地,池塘上以淡水鱼为生的候鸟,因为它们浑身长有黑羽,眼睛贼亮,喙长带钩,貌似乌鸦,故俗称“水老哇”。春季,鱼鹰的头上出现白色的毛便进入交配期,雌鱼鹰一年可产六至二十枚的鱼鹰蛋,孵化期为三十天,雄鱼鹰和雌鱼鹰轮流着来孵化小鱼鹰,成活率极低。从孵化出来长到八个月经人工训化后就可以下水抓鱼了。鱼鹰的脖子皮肤宽松,老是一鼓一鼓地动,恐怕是再大的鱼也有可能被其吞食掉,渔民用细细的绳圈绾着鱼鹰脖子的根部,使它们能将抓到的鱼衔在嘴里,吞在宽大的口腔里却不能咽下,只好把鱼乖乖地交到船上来。
我的家乡位于沙湖沔阳州,那里湖汊丛多,人们依赖着原生态资源过着靠水吃水的生活。水乡的小船,鸭划子是最为常见。它无帆,无舵,无蓬,无桨,光溜溜一条船身,乡间的男女老少都能用一根竹篙将它使唤得神出鬼没,在河汊里拐弯抹角地串。倘若在船的两舷挑出几根树枝来,让每根树枝上栖一二只鱼鹰,这就成为鸬鹚船了。
渔民们根据季节,在离家不远的湖边河里捕些草鱼,鲤鱼或鲫鱼卖了过日子。到了冬季,渔民买些小鱼喂鱼鹰。每次放鱼鹰捕鱼前,渔民们先扎住鱼鹰的脖子,鱼鹰到了水里,在水面上游来游去寻找猎物,一旦有鱼从它身边游过,它便一个猛子扎入水中,专啄鱼的眼睛和鳃窝,死死咬住不放,鱼拼命地扑腾,这时水面上就会泛起层层波纹,渔民便知它在水里捉到了鱼。有时一只鱼鹰在水里抓到了大鱼,几只鱼鹰便会一起下去,齐心协力将大鱼抬上来。
当鱼鹰咬着蹦跳的鱼儿跃出水面,岸上的人们会投去称羡的目光。小时候,我常看渔民放鸬鹚抓鱼,平静的水面上忽地泛起一片涟漪,几只鱼鹰在水中欢快地游弋,它们时而钻入水中,时而又跃出水面,将一条条捉来的鱼送到船上渔民的手中。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半靠种田,一半靠捕鱼为生,鱼鹰成为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忠实伴侣。
鱼鹰抓鱼,多在夕阳西下的傍晚。落日余辉中,河水弥漫着水草与阳光的气息,碧清的水面上,鸟飞鱼跃,轻舟荡漾,岸边长满了芦草,头顶上是蓝天白云,纯朴厚重的乡风民俗,一切都让人感觉自己正置身于一幅水墨画中。几个赤脚的渔人驶着划子飘然而来,手中的竹篙插入水中,搅起满河涟漪。他们将船停放在河道的开阔处,三五条鸬鹚船便围成一个圈。领头人一声令下,“噢—嗬—嗬!”众人一齐响应起来,同时跺响船板,嘭嘭如鼓。这种粗犷吆喝着的渔家祖传号子,既可以惊懵水下的鱼,又能激发鱼鹰的斗志。鱼鹰纷纷下水,一个猛子扎入水中,开始捕鱼了,一旦发现有鱼鹰叼着鱼儿浮出水面,放鹰人便眼疾手快地一手用竹篙是的倒钩钩住鱼鹰的脚,抓住鹰,一手掐住鱼鹰的吼管把鱼扔进舱内。
每每此时,村里的男女老少便挤满了河岸,像看戏似的。鱼鹰愈战愈勇,围观的人群欢呼不已,有些村妇正好趁机买上几条鱼。每次我都是看到太阳落山,直到鱼鹰凯旋归队的时候,才兴致盎然的离去。
住我家不远村庄的郭叔是当年放鱼鹰抓鱼的能手。据说郭叔是汉王陈友谅后裔,被迫的陈姓改为郭姓,就像我们三伏潭荣姓是由徐姓由来一样;还有人说郭叔是从千岛湖搬回来的,是“九姓渔民”的后代。提到“九姓渔民”我对其缘由知之甚少,也听老人们讲过一二。所谓“九姓渔民”是生长在新安江上以打渔为业的陈、钱、许、叶、林、李、袁、孙、何如此九个姓氏。说起这“九姓渔民”的缘起,必须追溯到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两支反元的起义军之间的一场殊死决战“鄱阳湖水战”。
陈友谅,渔家子,沔阳(今湖北仙桃)人。初为县小吏,顺帝时徐寿辉起义,友谅投奔起义军。至正二十年(1360)友谅杀徐寿辉,后并其军自立为帝,国号汉,年号大汉,尽有江西、湖广之地。友谅约朱元璋东西并举,攻打建康(今南京),兵败退回江州。朱元璋乘胜追击,友谅只得退回武昌。不久,友谅整修楼船东下,与朱元璋决战于鄱阳湖,导致全军覆没,汉王友谅本人则死于乱箭之下。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被俘获的陈友谅部将,便被朱元璋流放到新安江上,并且立下规定:不准上岸,不准穿鞋,不准穿长衫,不准读书,不准应试,不准与岸上住户通婚.........直到清同治五年严州知府为他们颁发“改贱为良”为止,他们足足活受罪了五百年!“九姓渔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歧视和冷漠。明太祖朱元璋专制独裁和毫无人性,终因史志不载,很难说一个所以然。对于“九姓渔民”究竟是咋一回事,今天我们也无从去挖根究底。
扯远了。想起来郭叔也没有死去多年,上世纪八十年代还能看到他在放鸬鹚。不过我是很少买他的鱼吃的,我嫌鸬鹚口的鱼,味短。如今,河道污染严重,这种捕鱼的方式已几乎灭绝,鱼鹰更是少见了。可是,那种火辣辣的风情却造就了一方的水土,那种水盈盈的韵味实在是能滋养人心的。为了自己一点点利益,人类灭绝了许多物种!我们同情渔夫,我们同情鸬鹚,我们同情野鱼.......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啊!故乡的鸬鹚!
.
2012.02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