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2
上尉
  
- 积分
- 4321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
甘才志,在我的故乡工作过。关于他的传说童年已有耳闻。传说最多的是他人好、口才好,还有酒量大、喜冬泳,做工作水平高。
传说一:口才好
凡是做过农村工作的人都知道,尤其是在三、四十年前,农村信息闭塞,物质贫乏;农民也好,农村干部也好,文化水平都普遍偏低;接受新鲜事物特别困难,更别说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了;太文了,说酸;太武了,反感不接茬。
某年,甘才志所在的向桥乡推广杂交水稻种植。农业技术员三村五组、家家户户地跑了几遍;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说破了嘴,跑烂了鞋,就是没一家农户愿意接受杂交水稻种植。
农业技术员只好找甘书记了。
甘才志了解情况后,召来各村的干部和种粮大户,深入浅出,整整讲了三个小时,既无提纲,又无文字稿,硬是让在场的人点头称是,并纷纷与农业技术部门签约践种。
传说二:酒量好
某村一懒汉,嗜酒如命,号称千杯不倒。
党的富民政策好,全村人民热火朝天地奔小康,而懒汉依然抱着酒瓶子四处晃荡;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三番五次,或集体,或轮流地做懒汉的工作,这老哥就是油盐不进。甘才志知道后,自掏腰包,买了二十斤农家自酿谷洒,邀懒汉到乡政府做客;甘书记一边 喝酒,一边做懒汉的工作;三下五去二,菜吃完了,酒喝尽了,懒汉跪着保证——不改掉坏毛病,我就不是人!
三年后,这老哥盖了房子,娶了媳妇,也回请了甘书记。
传说三:喜冬泳
冬日清晨,天蒙蒙亮。白水河堤上一行人走亲戚,近潭处似有牛在水中弄出声响,便道:“那水中幸好是牛,如是人早就冻死”。
“明明是人,何谓牛?”水中有声音回答。
众人大笑:“甘书记”。
与甘才志初识,非常无意。但,我把相遇的时间是记得非常清楚:2007年7月17日下午五时许。
那天下午,文学辉兄引我入甘才志书房;当时出于礼貌,我尊其为师;也许是自己也曾涂抹过文字,心中却有些对其不屑 。临别时,他赠书三册,我就顺手放进包中,回家后随意地将其扔在书桌上。
一日,闲来无事,拈起《涅瓦河畔的沉思》翻了翻,未曾想到,最后我却是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并陷入深思。
说实话,这次又是在很无意的状态下读到甘才志的新作《婶娘》;合卷闭目,不觉为之拍案叫绝。于是,思维的惯性让我连线以前读过的《我眼中的东西方世界》、《涅瓦河畔的沉思》、《永不磨灭的记忆》和《打工者》等作品。
在我看来,甘才志的文学成就是在创作实践中将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从这一点上讲,他的作品与大家的文学作品完全可以比肩而坐;即使甘才志的作品获得什么样的文学奖项,我也丝毫不感到吃惊。
甘才志深刻地认识到,创造历史的英雄是千百万个普罗大众;他把目光投向社会的大角落,从人生的高处着眼,从生活的细节入手,自然而巧妙连接历史、现实与未来,使其作品大俗大雅如长卷。甘才志在细致地观察生活时,也不忘记社会的大背景;他以独特的视角,用几近白描的笔法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甘才志习惯于思考,把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与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他在挥毫泼墨之间,时代主线错落有致,历史背景显现恢宏。
甘才志的作品中,每一个背景,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都取材于生活现实,充分地表现了白描艺术手法;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和身边人,不仅入木三分地刻划了人物的外在形象,更是情到独处地洞悉了人物的灵魂;他的作品不是简单地依托现实的想象,而是思想与平凡交融后的升华——婶娘只有一个,又似乎到处都是;在他作品中看到的不止是生活中的言与行,更看到了人物的言行背后的的意志与决心,以及支撑这种意志与决心的文化与文明。
甘才志文学语言自成一格。他从故乡的口语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语言婉转而不失血性,简约明快而不失端庄;他用民间俚语习惯写作,以清脆而明快的句式行文,洋洋洒洒,似高山流水;如果探寻方言或研究,他的作品是最好的示范。
总之,作为蕲春人,有甘才志这样一位作家,我骄傲!
2011.12.18于黄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