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桃的私塾(张才富) . 私塾是旧时初级教育的传统形式,私塾先生多由八股文章做得好,能出口成章的文化人任教,多半在有钱人的家中或在庙里开设学堂,学堂的神龛供有孔圣人的雕像,念私塾只有中等富裕家庭的子女才有机会念私塾的。 仙桃的私塾解放后被官立(公办学校/官学)民办学校所取代,大约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这一段时间。私塾每天早餐后上学,中午课不间断,富裕家庭的子弟由家人送餐到学校,其余学生须坚持到晚上回家吃饭。私塾春季开学,半年一个学期,学费不等(我那时念私塾是一学期交先生一块袁大头)学生还得轮流恭先生一天两餐的生活。私塾办学形式灵活,农忙时也放几天忙假,农闲照常上课,当年“私塾两年”制。每所私塾学生人数不等,一间教室,一位先生,采取复式教育,因才智不同施教。无课间休息活动时间,学生上厕所大都是在先生手里拿“手签”(竹片)请假出去,回来销假将手签交还先生。早晚要鞠躬问先生好,平常走在路上遇到先生,要毕恭毕敬的给先生敬礼。重男轻女,当时农村的私塾几乎是没有女生的。 私塾教材大致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简称“三百千”,还有《四书五经》等。先生施教时,先说诗文的含义,再讲内容分析,用先贯后讲的方式授课。 学童读书用“句读”的方式,让学生“眼口心”三到,逐字逐句大声朗读,然后韵读背诵。遇到像我这样不用心的学童,先生用戒尺打手心,不会再来;学童练字用毛笔经过描红,从“位列上中下,才分天地人”开练,简单的还有练“永”字的。逐渐由填墨仿影过渡到跳格子,临摩的方式训练,每天一张习作交先生,循序渐进,日后学如其人。念一二学期的学生开笔练写作文(做文章),每五天一篇,由先生点评后再练,写的狗屁不通重写。有些先生还每天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尤其是古典勤学励志的故事。 念过私塾的学生,因为一背书朗诵基础,所学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名篇,符合孩子成长的身心特点,从学说读写入手,学童都能在日后有过目成诵的能力,懂之乎也者,这些人在劳作时口里都不忘念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为村里的文化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建起的公办和民办学校,相继产生了初小和高小之分。孩子们大多在民办学校读初小,到读四年级升入公办学校读高小五年级六年级,然后考初中,高中.....取消了私塾教学内容,刚开始的学校只设国语,算术(称国术)慢慢的又开设了体育,音乐,美术,常识等课程,有了校长,称先生为老师。费用村政开支免费念书,学校统一发印刷课本,课文再也不是先生抄写的了。优秀学生得奖状,加入少先队.......... . 2012.02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