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洞庭湖区纳入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已刻不容缓 王运斌
经济学界喜欢将长江比誉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条巨龙,大上海是龙头,重庆则是龙尾,大武汉则是龙腰,而大鄱阳湖和大洞庭湖不但是地球之肾、中国之肾、更是龙腰之肾。长江经济带现在为什么还不能起到东中西部经济发展联动,引领中国经济腾飞的作用,经济发展密度还不如一条短小的珠江流域?究其原因还是龙肾不强、龙腰不壮、中部乏力所致。龙头虽然很强,很想飞起来,舞动中国经济发展,龙尾虽然很大,想翘动起来,搅活西部经济发展,但龙肾太弱,龙腰无力,以致举不起头,翘不动尾,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按照辩证法的观点,当强的地方、当富的地方、有条件做强的地方、有条件先富起来的地方,不支持它先强起来、先富起来,贫弱、落后就会成为普遍性问题,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现状就是证明。
中部要崛起,实现全国东中西部经济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四湖”(湖南、湖北、洞庭湖、鄱阳湖)要强。长江经济带要腾飞,联动全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四湖”要壮。一个腰,两只肾,两肾壮,则腰壮,这是普遍规律。虽然国家实施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发展战略,但这显然不够,只要一只肾,肯定壮不了腰。从十一五发展看,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结果并不十分理想,中部战略支点建设效果并不十分突出,滞后的中部、(相对于长江)慢步的中段,还是明显的事实,这是国家对“四湖”经济发展战略的缺陷所致,特别是忽视洞庭湖及其长江紧邻区域发展的失误所致。“湖广熟,天下足”。显然,不建设现代工业社会的“湖广”,不实现现代工业社会的“湖广熟,天下足”,一定是违背历史规律、远离现实客观要求的缺憾。 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环洞庭湖及紧邻长江区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防洪安全,为国家的工业化承担农业的高额积累,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形成了基础设施和现代工农业投入的巨大欠账,现在又面临后三峡时代无须讳言的生态危机,这些都需要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层面考虑,需要一个顶层设计加以解决。从环洞庭湖及紧邻长江区域自身条件来看,有着在国家版图中的良好区位,有着深厚历史人文基础,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着充足的人力、人才资源,有着大力发展现代城市群、发展现代科技产业集群的良好条件,有着非常显著的比较发展优势,理应得到国家在发展战略上高度重视,在发展上给予重点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给予优先考虑,在现代科技产业布局上给予政策倾斜,让湖区快速发展起来,让湖区的经济强大起来,让湖区的老百姓富起来,让共和国的龙腰之肾强起来,让共和国的中部战略支点硬起来,让共和国的长江经济带巨龙舞起来。 据此,强烈要求2012年3月份即将召开的国家“两会”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的诉求,尊重经济发展研究者的科学劳动,认真讨论环洞庭湖及紧邻长江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将环洞庭湖区纳入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制定相应的扶持措施和支持政策,统筹环湖及紧邻长江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一步给力中部崛起,加速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2.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