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
中尉
 
- 积分
- 2093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
痴心农官朱海林:工作日记记录“痴农”情怀(图) 发布时间: 2012-03-04 04:52 来源: 荆楚网

图为:妻子在整理朱海林生前日记
图为:朱海林生前的日记 楚天金报讯(文图/特派记者张军 韩君 特约记者王斌华)从小,他对农民的辛苦抱以深深的敬意;“农民不易”成为贯穿他一生的情怀,引领他对农业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痴心于农业工作,倾注了全部心血……3月2日,记者走进朱海林的家,从他留下的一页页工作日记中,发现了一个个生动的“痴农”故事。
走的那天日记只有一行字 “他十几年坚持写日记,记的大都是工作”
朱海林的家是一套40多平方米的居室,一季度租金1000元。朱海林在这里生活了6年。居室是卧室外加一个餐厅、客厅兼书房的空间,这个空间几乎成了朱海林办公室的延续,墙上挂着一幅地图,图上标注了鄂州市320个行政村,一面墙被一个书柜占据,书柜里有一半是农业方面的书。一张书桌也占了不少的空间,桌上整齐摆放着一摞笔记本,朱海林的妻子夏慧说,“这些是老朱的日记,他有写日记的习惯,每天晚上都会把当天做的事情记下来,这些日记都是他参加工作以来写的,记的大都是工作上的事。”她打开了其中一本:
2010年3月22日,早上6点15分起床,7点50分乘船,8点50分抵达太和镇,去狮子口村、柯畈村、新城村,11点到镇政府座谈,下午3点绍山镇,去丛林村、新桥村,下午5点返回城区……
记者发现,这些笔记本上都有年月编号,从1999年到2012年。其中2012年的笔记本很新,封面写着“政协鄂州市委员会”,夏慧说这是去年11月朱海林当选市政协委员后发的。
记者打开看到,2月24日这天的日记,与往常不同,除了顶端有一行字:6点30分起床看《朝闻天下》,下面一片空白。
“他每天晚上回来写日记,都是誊抄白天在稿纸上写好的内容,那天早上他看了央视新闻去上班,没想到就这么走了!”夏慧低声哭泣道。
对农民的感情从小就深厚 “为农民做事,是哥哥这辈子的理想”
朱海林妹妹朱海英在屋内整理哥哥的遗物。她说:“为农民做事,是哥哥这辈子的理想。”
朱海英回忆,早年父母都在鄂州市庙岭镇粮管所,他们的家也在所里,家里孩子每天遇到的都是来送粮卖粮的农民。“小时候吃饭的时候,哥哥都会把所有的饭菜都吃掉,他说农民不容易,我们不能浪费粮食。”妹妹朱海英说。
记者联系上朱海林的高中班主任潘祥改。潘老师说,朱海林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一直是班上的学习委员,高考以全班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报考的是湖北农学院。“家里后来有了一块小菜地,那地便成了哥哥的试验田,每次从学校回来,他都会带一些新玩意儿。”朱海英回忆,有一次,朱海林从学校带回一种新型化肥,“哥哥用水化开后,撒到家里的菜地,长出来的菜真的比别人家的要好”。
朱海英还记得,在朱海林大学毕业前,学校要求学生推广一种稻谷新品种,当时他把稻谷种子寄到江苏老家,并详细介绍了栽培知识,跟踪种植情况。后来老家的叔叔说:“海林帮了大忙,我们家的稻谷在当地长得最好。”
每天读书农业政策烂熟于心 “只有自己弄清楚了,才能对农民讲清楚”
在朱海林的日记里,记者常可看到不同的书名,看书时间多在中午和晚上。“老朱很爱学习,每天晚上睡觉前都有看书的习惯,都是农业方面的书。他常说,只有自己弄清楚了,才能对农民讲清楚。”夏慧说。
同事饶海池也说,每次和朱海林下乡搞工作,他都能很准确地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有一次到梁子湖区调研,有个农民听说他们是农经局的,开口就问:“1999年我给村里建学校,垫资3万多元,后来村里还了2万元,还有1万多元没拿到手。村里说没钱还,该找谁呢?”当时朱海林很快说出了解决办法,还具体说出了依据省里哪一号文件。“他连具体的文件都记得,实在是很用心,我自叹不如!”饶海池说。
鄂州市农经局局长刘家富也说,“他对政策把握得很准确,做起调解工作很有经验。”刘局长介绍,两年前在处理一起农村土地纠纷事件中,由于村干部不懂政策,给出的解释农民无法接受,导致农民和村干部之间发生冲突。接到村干部求助,朱海林赶去详细讲解了政策,得到了大家的理解。那个村的村支书感慨地说:“要是朱局长早点来我们村,就不会有这么多麻烦了!”
经常下乡手把手传授技术 “这么好的干部突然走了,我真不敢相信”
在2011年8月的一篇日记里,记者看到朱海林记着去过“蒲团乡绍东农机合作社”,随即设法联系上该社负责人邵仙桃。没想到邵仙桃对那天的事记得很清楚。
那是夏天的一个中午,天气十分炎热,蒲团乡绍东农机合作社来了一个体型微胖的中年男子,他一来,就直接到农机机库去了。
在农机机库,一名农民摆弄着插秧机。中年男子问起了机器使用的情况,然后熟练地操作起来,一边操作一边与农民交流如何操作效率才能更高,出了问题该怎么修。那名农民还以为是厂家派来了维修员呢。
正好这时邵仙桃回到合作社,惊讶地叫了一声:“朱局长,大热天您怎么来了?”那名农民这才知道,来人是鄂州市农经局的领导,“没想到这个当官的还很懂农机具”。
邵仙桃与朱海林熟悉是在2011年3月。当时合作社筹资40万元建农机机棚和机库,可资金有缺口。朱海林协助申请了15万元的资金补助,还常来指导机库建设。“朱局长不仅懂政策,还对农业机械很有研究,有很多机械都会亲自操作。社员有不懂的他都手把手教。这么好的干部突然走了,我真不敢相信。”邵仙桃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