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纸糊灯笼(张才富) . 如今,时间的流逝,观念的变化,那些热闹的老场景已经渐行渐远,那种默默地燃着蜡烛的纸糊灯笼也随之远去。传统的手艺在现代的工业中显得越来越举步维艰,却也越来越弥足珍贵了。 灯笼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灯笼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便携照明工具。挂灯笼象征人丁兴旺,团圆喜庆。正月点灯笼是沔阳人的传统习俗,从除夕夜开始,乡村各家各户乃至祠堂庙宇都挂上灯笼避邪祈福。除夕元宵的夜晚,更有小孩子打灯笼的民俗活动,沔阳民间老百姓喜欢选购传统的竹制的圆灯笼。 挂灯笼也有好多讲究。因灯笼有大小之分,大灯笼悬挂在大门外面,而且还讲究成双成对。过去村里人家都有堂号,各家堂号要写在灯笼上,如我张姓的堂号是清河堂,也叫百忍堂,就在挂的大灯笼上写有清河世家毛笔字。旧时儿子结婚,娶亲必须要有一对大灯笼,也写有堂号,用灯笼杆子支着,随娶亲队伍搬起,人家会知道是某某府了。小灯笼除了摆在各位神仙牌位前敬神外,主要还是买给孩子们玩。过去有这样一种说法,人们说年是一种怪兽,专门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出来吃小孩子。因此,人们就让孩子们打灯笼,放鞭炮,用来驱邪。现在到处都有买灯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欢欢喜喜过新年。灯火通明,红红火火,不过不是纸糊的灯笼了。旧时纸糊灯笼在今天的孩子们的眼里,也说不出是个什么样子来。 灯笼的制作要经过扎,糊,写,画多道工序。要选竹节间距较长的竹篾,竹丝要剖得很细。用这种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篾丝编成椭圆形灯笼庸子(坯子)后,再用柔韧的丝皮纸将灯笼庸子团团蒙上,还要用刷子把纸糊得挺括而舒展。然后在纸上多涂上几遍,使其均匀而透亮。糊灯笼(沔阳叫配灯笼与沛“鞋神子”一样叫法)用的是牛皮胶,简单的方法是买回牛皮胶粒,用开水化开即可,有时也自己到室外架锅去熬,把牛筋,牛蹄放在锅里煮稠,手捏有粘性。 做了一生瓦匠,会画屋檐画我的大伯,传给了我糊灯笼的手艺。教书匠的我,每年春节也是灯笼销售旺季,我赶紧趁这个时间捞几个过年钱,三十的才有钱买点鱼肉做一顿团年饭。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灯笼庸子不我是自己去编的。每到年底,我把学生的成绩通知单的评语填完后,骑自行车到仙北去买,仙北这个有名的灯笼村每每进入灯笼制作旺季,村民忙着赶制销售灯笼,有的把灯笼远销香港,东南亚,常常供不应求。百余年来家家做灯笼的仙北,几乎户户都是灯笼世家,纯手工技艺制作灯笼是传里不传外的。工序繁复,花几年才能学成。我是仙北徐苕货老板家里的老顾客,每年我起码都要在他们家买一两千个小灯笼庸子,几十个大灯笼。有时还在他家过夜,还可以赊账,今年的明年还哩。徐老板把折叠好的灯笼庸子用草绳在自行车上绑好,我沿着汉江堤回到毛家场。我伯伯那时去买灯笼庸子都是步行的。这些年过去了,我想打从徐苕货他们这辈人之后,仙北还有无人制灯笼?仙北灯笼村该不会变成一个虚名? 糊灯笼过程让人回味。买回灯笼庸子后,就要赶晴天糊出来。对我来说,最享受的就是糊灯笼的过程了。一把笨重的菜刀,在我手中变得十分轻巧,听话,不一会儿便裁出一大堆丝皮纸来。糊灯笼关键是要整好灯笼庸子;先拉开,扭一下,两手夹在中间,放在宽凳子上,把灯笼庸子的两头压出肩膀来,把篾用纺花的梃子挑均匀。然后串在一根横着的棍子上开始去糊。胶要不住的放在火是去烤,不然就会凝固,烟熏得我泪水直流。灯笼糊好后,用竹篙串起拿出去晾晒。最后是号字,调好绘油画的颜料,也叫品珠,红的,绿的都有,字一般是“恭贺新年”之类的,但“山清水秀”不能写多,别人买这样的是到坟墓上灯的;画的是蝙蝠,小花朵,半树叶…….每到糊灯笼的季节,往往是全家总动员,分工合作。糊灯笼是个秀才活,制作费时间,耗精力,利润又低。写门灯,婚灯虽制作麻烦,但利润要高一些。我父母早逝,还有小弟,小妹跟着我们生活,实在是没有办法。 那时我家的桌子上,地上,柜子上,蚊帐顶上,房梁上,屋檐下堆满了挂满了糊好的灯笼 。小年过后,就要搬到街上去卖了,不然当年的就会卖不完,只有把丝皮纸揭了,收叠起来第二年再去糊。三天卖斤盐,赚钱都不赚钱了。 弟弟,妹妹们搬着我写好画好灯笼到远处的集镇上去卖,散场后如没有卖完的,沿途乡村卖完返回;我则在本地的街上,拿的是没有写和画的在卖,在号字,附近的人都认识我是老师,懂得堂号,单独号字别人都多给钱。我左手握住灯笼脚,右手捻着毛笔,笔毫顺行,灯笼逆转,很快什么“风调雨顺,好好学习”等字句,堂号,还有画便跃然纸上,有红有绿的,当然,写的都是些吉利的话。做得多了,我也熟练了。写灯笼的经历,使我练就了一手还能看得出功力的行楷。 记起孩子他妈卖灯笼我就心酸!怀着我第二个孩子,挺着一个大肚子,每次她搬出去的最多,走得最远。有一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团年,她还有许多没有卖完,这个时间过了就没有人再买灯笼了。别人团年后,来到坟墓给先辈上灯,她把没卖完的灯笼搬到坟墓里去卖,夜幕降临,就这样她一个人在坟墓里转悠着,直到便宜卖完。才回家烧团年火……… 在买回的蜡块里放少许的红颜料融化,在竹签上卷上棉花,然后在融化的蜡里多次的去糊,用小刀削齐,蜡烛就制作好了。 写到这里,我眼前又浮现出除夕的夜晚家家户户挂起的红灯笼,成群结队的孩子们打着灯笼追逐的场景;耳边仿佛回响着那熟悉的童谣;虫嘠蚂蚁都消开,紧我的黄瓜瓠子长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