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重臣张之洞是洋务派人士,位高权重,才华横溢,因而待人接物也就傲慢异常,尤其是对那些后生晚辈,见面时他常常要过过“居,小子,吾语尔”的导师瘾。
一次,正帮光绪皇帝变法的梁启超经过湖北江夏(今武昌),顺路去拜访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一见对方乳臭末干,张之洞的傲慢劲如同江水上涨自然漫出,他缓缓地道:“听说先生才华横溢,文采出众,老夫倒想见识见识。我这有一上联,想请你对下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来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从联面上看,这里的“四水”是指中国北到南的四大河: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也可说代表了中国的主要河流。而联面的“江”字按习惯是专指“长江”,长江当然是中国第一大江,所以说“四水江第一”;“四时”是指“四季”,夏在四季中居第二,所以说“四时夏第二”, 同时,这二者又构成地名“江夏”二字。而从联意上看呢,张之洞是在向梁启超叫板,意思是:你这小子来到江夏,那我们两人在今日中国,究竟“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潜台词自然是“老子第一!”梁启超何许人也?他对出了这样的下联:“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这里的“三教”是指儒、道、佛;“三才”是指天、地、人。“儒人”则是指读书人。联面对得工整自然不说,而且意思也很巧妙:我这个读书人知道尊老爱幼,所以不愿居于你这个老家伙之前;可从实力上讲,我又确实比你利害,所以又只有当仁不让。傲慢的张之洞遇到意气风发的梁启超,就这么碰到了一个软钉子。
后来,刚从国外回来的孙中山去拜见张之洞。孙中山当时给他的名片上写的是“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之洞看了大为不满:一个平民布衣,竟敢与我这封疆大吏称兄道弟?简直不知天高地厚!于是他在那名片上写下这样一个上联:“持三字贴,见一品官,儒生竞敢称兄弟!”然后叫门房把这名片还给了孙中山。孙中山看后笑了笑,也要来纸笔,在下面写了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这次反击更加直截了当,张之洞接过一看吃了一惊,心想此人不仅才智不低,行文不俗,而且流露出一种常人没有的豪迈之气,恐非凡夫俗子,日后当有大作为,马上以礼相见。
无论梁启超,还是孙中山,都是人中龙;也只有他们才能在不可一世的张之洞面前意气风发。所以说,要战胜傲慢的本钱不是比对方更傲慢,而是你比他更有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