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荆门义工联助学组走访了石桥驿镇、仙居乡、栗溪和子陵镇的11名学生。其中走访5名新生,回访了6名老生。参访人员有蝴蝶(张姐)、陇上人家(马姐)、宇航员、相逢、杨过、蓉儿(呆妈)。
早上七点约定的集合时间,天鹅广场,马姐已经在那里等着了,其他人员都准时到来。这次走访的爱心车辆是由马姐单位——市供电公司物流服务中心提供的,他们还为走访学生家庭准备了大米和食用油。线路早安排好,我们分乘三辆车一路向城北奔去。
快8点,我们到了石桥驿镇张坪村二组的莲花(化名)家,莲花家去年走访过,这次是来回访。该生8个月大时妈妈就扔下她离家出走了,此后再没有音信。莲花的父亲患有狂燥症,长期吃药,病情稳定时可以外出打工,只能顾到自己。靠奶奶伺弄一亩四分地,独自支撑着这个家。以前奶奶身体好时,还可以拣些破烂补贴家用,如今得了腰椎肩盘突出,路也走不动,只能呆在家里。奶奶一个月能享受50元的低保,但这远远不够家里的生活开支。该生一个月350元的生活费压的奶奶喘不气来。让我们欣慰的是孩子多了个爷爷,减轻了不少奶奶身上的担子。该生目前也得到爱心人士的资助,张姐负担了她的生活用品,平时放假莲花都会去张姐家。
接着我们驱车前往盐池街上吴吴家,吴吴的奶奶在街上有个卖小杂货的小店,碰巧姑姑也在那里。姑姑告诉我们:爷爷身体不好,刚做了腿部膝盖手术,奶奶要照顾他,正准备关了店子;吴吴的爸爸与妈妈离婚了,再也没有管过他。妈妈在长途汽车上卖票,每月工资1000元。所幸孩子很听话,把节约下来的生活费都给奶奶。
告别出来,我们踏上了去灯塔村胡胡家的路。找她的家颇费了一番周折,问了一家又一家,终于找到。这是路边的一栋二层小洋楼。她父母不在家,邻居接待了我们。邻居简单介绍了下她家的情况,看着她家那略气派的房子,我们的心有了些许的欣慰。
从灯塔村出来,爱心车向象河村驶去。方方的大伯在路上接引我们。汽车缓缓向山脚下开去,远远地看见一座破旧的二层小楼房,车子在门前停下。爷爷奶奶不在家。平地上长满了野草,桔园边上的栅栏上晒着一些名为“老鼠屎”的药材,晒干了可以拿去镇上卖,桔园和药材就是方同学的生活费。房子很旧,二楼至今没有栏杆,楼上的门也破旧的关不上。屋子里基本没什么家具和电器,客厅的门甚至都不用锁;厨房的灶台上落满了灰尘,凌乱地放着一些调料,感觉很久都没住过人似的。锅里是一些黑黑的东西,也不知到底是人吃的还是猪吃的,看着格外心酸。
沿路返回,我们联系了陈陈的父亲。余坪村村口,陈陈的父亲早等候在那里。他骑着摩托车,我们紧跟其后。路很窄,车子很小心地行驶着,到后来汽车已无法成行。我们下了车,经一条又一条的乡村的田埂而去。阳光暖暖的,路边小麦绿得喜人,嫩黄的油菜花含雹竞放。如果只是踏青,那将会是何等美妙的心情!终于,我们来到陈同学的家。这是一座土坯结构的房子,墙面剥落,显示出岁月的沧桑。客厅两边墙上,贴满了孩子的奖状和大红花,分外显眼。家里唯一能用的电器——冰箱里,放满了药。因为奶奶有糖尿病,每天都靠胰岛素维持着。孩子的卧室是爷爷奶奶以前住过的,里面漆黑,即使开了灯,里面也昏暗不清。破旧的床上是光秃秃的床板,斜挂着一床看不出颜色的蚊帐,微弱的灯光无奈地照着一张破桌。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陈陈是怎么取得那样优异的成绩的呢?带着沉重的心情,我们走出了陈同学的家。一路上大家都在议论这个孩子和他的家庭,他让我们感动,他的家让我们心酸。
上午的最后一家是河当村,离盐池街不远。一路问过去,不多时就找到了张张的家,他父亲在稻场上迎接。虽然没多大年龄,却显得无比苍老,艰辛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明显的痕迹。家里房子是94年盖的,收拾的还算整洁。刚坐下,只见一个妇女提着菜篮子进来,衣着破旧,脸和手都有些许的浮肿,是张张的母亲。母亲头发花白,和她的年龄极不相衬。交谈中得知,母亲患有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类风湿,还是胃下垂晚期,常年需看病吃药。父亲也有腰椎间盘突出,农闲时就在油厂搬包或伐树,挣些零用钱补贴家用。姐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初一的时候就休学回家,现已结婚。伯父伯母双亡,留下一个哥哥,辛辛苦苦地把堂哥抚养成人,结婚成家,却不再和他们往来。张张从小身体差,经常流鼻血,有先天性类风湿,经治疗有所好转。穷人家的孩子早懂事,张张很节俭,每月生活费只有150—200元,最多时300元,平常在校都是吃馒头。这哪是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的生活!我们鼻子酸酸的,多懂事的孩子啊。
临近午饭时间,我们谢绝了张张父母的一再挽留,离开了这个不幸的家,回到盐池街上。因为有市供电公司物流服务中心的盛情赞助,午餐很丰盛,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助学走访以来最奢侈的一顿饭。很利落的吃完,我们兵分两路:张姐和马姐有事先回城区,我们另外四人继续走访仙居和栗溪的学生。
下午的第一站是仙居乡的柴黄村。首先回访李李家。因不熟悉,走了不少冤枉路,问了好多人,才找到了李李的家。这是一座石头砌的院子,进去只有一个73岁的老人,是李李的奶奶。李李的母亲去世,父亲年后去了贵州煤矿打工,据说每天可以挣到100元,留下奶奶一人在家照看着屋子。老人身体不是很好,每年看病吃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奶奶见我们来,很热情,从屋里拿出几瓶八宝粥,还非要做饭给我们吃,都被我们给婉言谢绝了。交谈一会,我们出来,老人还一个劲地叨叨:你们来帮助我们,却连水都没喝一口。多善良的老人!希望您今后的日子可以看到更多的阳光!
郑郑的家也在柴黄,离李李家不远。跟爷爷打电话联系后,我们一路找过去,老远就看到两个老人站在门口张望。郑郑家里整洁清爽,这是今天走访家里收拾的最干净的一家了,却是他的大伯以10000元的低价卖给他们的。郑郑的母亲前年因病去世,一直没查出病因。父亲农闲时在荆门的建筑工地上打工,一年大概能挣了万把块辛苦钱。放眼望去,对面他们的老房子残破不堪,那么显眼。父亲不回来时,家里由爷爷奶奶照看。爷爷有肺气肿和气管炎,需经常打针,每年下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郑郑每月要500元的生活费,让父亲感觉很有些吃力。
告别爷爷奶奶,我们直接奔仙居街,这里还有一个需回访的同学常常。喊了几声无人应,推门进去,没人。正要出门问邻居,刚好常常的爷爷从外面回来。说明缘由,爷爷告知尚不知道助学款发放的情况,看来常常有些问题。问及常常父亲,爷爷坚定地说不知道其死活,也不会去管。我们感到无比诧异,有什么样的仇恨能让父子俩从此陌路呢?爷爷反映常常思想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希望我们可以反馈给老师。有问题的不仅仅是常常,爷孙俩都有些问题。本是相依为命,却不能相濡以沫。爷爷没有对晚辈的爱怜,孙子缺少对爷爷的信任。看来他们缺少交流,缺少血肉相连的关心和支持。
带着复杂的心情,我们离开了仙居,前往姚河龙虎村。艾艾的家长表示可以在姚河街上迎接我们。沿着颠簸的盘山公路往姚河走,就像坐在摇摇车上。一路都是悬崖峭壁,感觉像在恩施,只是山没恩施的那么高,路没恩施的那样好。大家起来的都早,摇着摇着,都迷迷糊糊的睡过去了,只有师傅在全神贯注地开车,真是辛苦他了。不知过了多久我们醒来,已到了姚河街,司机辗转找到了迎接的人,是艾艾的姑姑。她在前面带路,我们紧紧跟随。走过一段崎岖的乡村盘山公路,才进入龙虎村。这里的路更险,更陡,越到后面弯越急,后面基本上都是土路,要是下雨,车根本进不来。沿途景色很不错,溪流潺潺,山峦起伏,庄稼嫩绿,杏花盛开……
大约二十分钟后,总算到了艾艾的家。这是一处建在山腰上的老房子。抬眼望去,门前的柱子上挂满了黄橙橙的玉米,看着好喜人。我们顺着石阶上来,艾艾的爷爷等在门口,因出门忘带钥匙,进不了门。姑姑忙去隔壁搬几个凳子过来,我们就在台阶上坐下。房子很老,是旧时的土坯结构,从敞开的门缝望进去,天井四周长满了青苔。艾艾是个孤儿,三个月时父母离异,上门女婿的父亲带着她回到爷爷家,艾艾是吃姑姑的奶长大的。三岁时,艾艾的父亲出车祸不幸去世,这个没娘的孩子又失去了相依为命的父亲,是姑姑收养了她。艾艾有个大伯,左手有些残疾,一直未婚。平时,艾艾和86岁的爷爷就住大伯家。家里养了20只羊。艾艾很懂事,每月只要400元的生活费。学校发给她的1000元生活补助,她全部拿回来交给了姑姑。邻居告诉我们,这么多年都是姑姑在照顾艾艾,学习和生活费用也是由姑姑承担的。谈及艾艾时,姑姑眼里满是悯爱,就像说着自己的亲生女儿。尽管她一直谦逊地反驳,声称自己几乎没做过什么。艾艾是不幸的,上天让她没了父母,艾艾又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个疼她爱她的姑姑。我们对这位朴素的农村大嫂不由得肃然起敬!
天色不早,我们作别艾艾的姑姑和爷爷,准备赶往最后一个学生向向家。回头望去,爷爷站在门口向我们招手,他身后,那一排排玉米是那么金黄,显得他那佝偻的身影分外地落寞。
沿着原路返回,和向向的父亲取得联系后,我们驱车赶往子陵镇幸福村。一路我们毫无睡意,谈论起今天的走访情况来。不时有张姐、马姐和天长的电话打进来询问我们的进程。将近一个小时后,我们到达子陵老街,向向的父亲已经骑车候在那里了,跟着他进去,一会就到了向向的家。这是一座红砖红瓦的老房子,外面的围墙已经拆去,只剩下几根柱子,孤零零立在那里,更显现出了它的惨败和萧条。院子旁边站着一个老人,是向向的奶奶,咋一看老人的面孔,吓我们一跳,向向父亲说,奶奶的眼睛是时候被大火烧伤过,年前刚从恩施把爷爷奶奶接过来。房子是他们七年前从移民过来,花9000元买下的。向向的妈妈走路一拐一拐的,是年前不小心受伤了,康复还需要一些时日。奶奶忙着给我们倒茶,妈妈则腼腆的坐在那里看着我们,还有一个看来七八岁的小男孩那满脸疹子,面带微笑,在那自言自语的说些什么。看似如此阳光无邪的孩子,谁又能想到他是一个先天性脑细胞瘤(脑细胞变异)患者呢?其实他已经10岁了。他拿出以前的作业给我们看,字写得很工整。爸爸说只上了个幼儿园就没有读书了,学校都不愿意收,也根本读不进去。孩子有明显的多动症,须要专人照看。家里粮食每年能卖3000元左右,目前还欠着六七千元的外债。生活所迫,爸爸闲时都要在外打零工,效益好时每月可以挣上2000元,勉强维持家用,女儿每个月500元的生活费让父亲颇感吃力。虽然命运对他们如此不公,但他们却从不抱怨,为了家人的明天,他们一直在努力。
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我们一行离开了向向的家,往荆门方向奔去。天长已经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张姐和马姐也过来了。我们向大家作了简短的汇报,大家一起讨论了今天走访的情况。
忙碌的一天就这样在灯火阑珊中悄悄的落下了帷幕。这一天中的一幕幕,让我们感动:物流服务中心的杨总对我们助学走访活动的大力支持和慷慨捐赠,马姐这么多年对助学工作的执着和为人处事的低调,相逢的热情、宇航的坚定,还有义工联的支持,学子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家庭不幸的坦然,父母们的坚韧、坚持,姑姑们的无私奉献,还有小弟弟那天真无邪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