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北门
邹剑川
小北门永远都是小北门。一条肮脏拖沓的石板路,拥挤的店铺门口偶尔伸出几个形色暧昧的脑袋。四周都是店铺招牌,似乎这个城市的繁华都一起拥挤到了这里。然而这里毕竟是老城区了,新的城区距此1000米以外。
一切都很缓慢,和那些招摇拥挤的牌匾不同,人们悠闲的自在着,没有慌忙和忙碌的迹象。
正午时间的阳光下,几个老人在晒太阳,旁边也许还睡着一只懒懒的猫。女人们在街心摘菜,或者是洗衣服,而后是扫帚消除了它们留下的痕迹。
时间的痕迹轻描淡写地划在了这条街上。历史拐了一个弯后折向1000米以外的某处,而小北门的码头依然红火,客船从这里到黄州,黄沙、水泥、钢材从这里运向各地。2000米以外一座大桥横跨着,但令人奇怪的是人们并不乐意选择从桥上走,而更喜欢在这里乘船过江。
对面是一个古老的小城,湖北东南的一个小城。从前两个小城曾经合而为一,但是后来又分开了。在鄂东南狭小的走廊里,这个城市人字形的挤在中央,它的周围是新洲、武昌、黄州、黄石。 小北门的人喜欢讲黄州人的笑话,话题说到从前黄州人过江来,总是很牛地说自己是林副主席的老乡。但后来因为一次众所周知的事情,使得黄州人在这条街上受到了奚落,小北门人说黄州人彻底的“耸”了,低下了头。
小北门的人看黄州人大概类似于汉口江汉一带的人看武昌人的意思,那个意思究竟是什么?很微妙,我并非此地人,也只能体味出一两分。
我的故乡距此300公里左右,靠近河南省。
除了餐饮、旅店,小北门似乎没有什么商业,满街都是外地来的客商,也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小店铺,贩卖些古老辟邪镜子等古物和介于宗教迷信风俗之间的物品。这些东西在某些特定的神秘节日出现,而这条街在每年的特定时间就变的愈发神秘和阴郁起来。满街在那个时候似乎都是没有了灵魂的人,他们在一种氛围中。 而在那些外地的河南、安徽、浙江、湖南人的脸上,我始终看到的是形色匆匆和风尘仆仆,他们简单的来到,行走,然后是离开,在这条街道,什么也留不下。留下的只有一条街。 我常常觉得小北门在时间之外,这里有的是悠闲的原住民和漂泊的不如意的外来客商。和1000米以外的新城区不同,它似乎在刻意挽留着什么,这里的人这里的故事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和时代的剥离错位感,但你很难讲那是什么。事实上,这里有的是一些纯朴善良的小市民,他们祖辈经商,一直都那样。 在50公里以外的省城呆久了,回到这个城市我也常有一种陌生感,甚至在汉口呆久了,去武昌我也会有一种疏离感。有时候空间带给事物、人物的变化太多太大。比如只是一条河,为什么小北门人的口音和黄州相差如此巨大,又如只是50公里,沿线各乡镇到省城区间的人们口音逐渐变化,向柔软平缓方向发好象一根色彩渐变的魔术棒,慢慢的过渡一样。
然而小北门就是小北门,它就矗立在那里,它并不知道我在观察它,好奇的探索,如同解剖一个标本。如果仔细推敲,北门一般都是杀人的地方,因为北方主秋,秋为肃杀之气。秋后问斩的事情就发生在这里。和汉口江滩一带一样,这里也有着码头文化的痕迹,但是已经几乎看不见了。只剩下了不新不旧的老房子和不新不旧的人们。
我来的目的是寻找城隍庙,我少年时候看见过它。并且还想寻找贺龙的军部。我的目的在此。离开此地不远还有李阳冰手书并刻在石头上的“怡亭铭”,但原本应该和它一起留下来的李白、苏轼、黄庭坚、元结、元嗔的字却被江水和时间带走了。
贺龙的军部我没有找到,城隍庙已经成了废墟。2004年人们把城隍庙万年台搬到了1000米外的某处,并在附近修建了供人娱乐的健身器材。那里有了一个广场,旁边还有了武商的分店。
我在那里常疑惑自己到了汉口商业区某处,但确切的说,这里距离武汉58公里,距离小北门1000米。
于是原本在小北门的城隍庙和汉口某处的风景一齐在那里屹立,旁边是清代的砖塔,人们叫它文星塔,但实际上它是军用的,真正的文星塔在1500米外的某处,早已经成为废墟。塔上不再有士兵,城隍庙的万年台上,人们锣鼓喧天唱着汉剧楚戏。旁边是某英语学校的英语角,在汉腔楚韵声中,一些人群热火朝天的观看着英语原版电影,商场正在促销、降价或者抽奖,而附近一些孩子在草地上荡秋千,玩高低杠。 也许还应该COPY一些罗马或者维也纳的鸽子。
在一个叫牛庄的贩卖牛肉食品的餐厅附近我买了一块叫“麦肯姆”的美式炸鸡,很显然它的原料都是来自中国的,还有一瓶产自汉口吴家山台商投资区的百事可乐,在附近的报摊上随手拿了一本内地陕西编辑出版,南京印刷发行的小资时尚杂志。在一本叫做《十月》的杂志的面前,我停留了一会,最后还是拿走了它。老板看着我,笑了笑,意思是你怎么什么都买啊?我没有问老板有没有《星星》、《诗歌报月刊》、《诗刊》,因为我在市场上多年没有看见过它们了。只有定期的去图书馆,才可以看见它们。 也许我是这个城市不多的还在定期翻阅《长江文艺》、《芳草》、《收获》、《当代》、《大家》、《小说月报》、《芙蓉》、《花城》、《小说选刊》……的人了。
而此时,城隍庙的原来所在地的小北门,想必是一片寂静。
2003年作品 首发 武汉《湖北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