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处珠三角东岸和潮汕地区两大民营经济繁荣带之间,汕尾的经济却长期在全省倒数之列,建市22年落后21年,最近十几年来并没有太大改善,上市企业至今仍未实现零的突破。
汕尾发展经济的条件不可谓不好:有海岸线,有港口,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临海的小片平原可供发展工业区,有高速公路和即将建成的高速铁路;距离香港和深圳都很近,有区位优势;汕尾人也很会做生意,深圳市农产品市场几乎都是陆丰人的天下,奇怪的是汕尾本地经济却发展异常缓慢,基层矛盾激化,社会崩裂。
那么,坐拥如此便利条件的汕尾究竟为什么落后于人呢?不再落后的路又在哪里?
交通建设严重滞后
缺乏归属感的文化
投资环境让人却步
人才外流严重
错过黄金发展期
向东?向西?这是个问题
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极力推动下,汕尾市与深圳市开始共建“深汕特别合作区”,汕尾试图通过这个合作区,撬动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杠杆,改变汕尾经济长期落后的局面。这个特别合作区承载的使命巨大,但是,对于深汕特别合作区,我们的特约评论员似乎并不乐观,无论是特别合作区管理架构的设计,还是财政分配模式,抑或深圳市政府自身的经验,都很可能导致这个尝试走向更加不可预测的结局。在我们的特约评论员看来,深汕特别合作区要想取得成功,行政区划必须调整,特别合作区的发展主导权必须在深圳手里;甚至,一个更大胆的方案是,整个汕尾都应该交由深圳管理。这或许是解决汕尾问题最适合最迅速的方案。
委实,类似汕尾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解决方案,可能更需要一个政治的解决方案,而这种方案的制定者肯定不是汕尾自身,而是来自更高的党政机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