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古城新语 于 2012-3-26 14:39 编辑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这两句诗,至今还被人们当作座右铭,其原因在于他总结了前人的成败经验,能教诲后人。 的确,不管历史上,还是现在有成就的人,大多数都很勤俭。我国宋朝的司马光官位显赫,一生勤俭,在年过花甲之时,作了一篇《训俭示康》教育他的子孙要继承和发扬勤俭的家风。这篇文章对后人很有影响。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流传百世,成为千古巨著。可见,勤俭和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步的。 我们伟大的革命导师毛泽东同志也以俭为美德。长征的时候,他同战士们同甘共苦,从不搞特殊化。解放后,在四化建设时期,除了逢年过节之外,他平时饭里很少有肉,当警卫同志打几只麻雀给他吃时,他都舍不得一个人吃,要和大家共同分享。我们在小学时就学过《周总理的睡衣》,那睡衣是补了又补,但周总理就是不肯换新的。雷锋同志省吃俭用,把节约下来的钱捐给国家。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创造发明了镭,而自己却住在黑暗的实验室里,生活极为节俭。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与此同类的事例举不胜举。勤俭不仅成就美德,也成就事业。 古今中外,无数历史事实证明,艰苦奋斗是福,骄奢淫逸是祸。秦穆公以“以俭得之,以奢失之”思想治国,秦乃得天下;汉文帝崇尚勤俭,力戒奢侈,开创了著名的“文景之治”。反之,商纣王奢侈无度,酒池肉林,断送了商汤江山;隋炀帝奢侈享乐,劳民伤财,最终身败名裂;唐玄宗沉溺酒色,招致“安史之乱”,唐朝盛世一去无返。我们党内的大贪污犯成克杰,生活奢靡,假公济私,最终难逃法网,受到了应有的法律制裁。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活水平极不均匀,有很多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还有许多因贫困而造成的失学儿童。面对国情,我们要在勤劳的基础上节俭,否则,只勤不俭,就好像端了个无底碗,怎么也盛不满,建设小康和谐社会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勤俭的作风,反对奢侈浪费的习惯,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