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郭志理 于 2012-3-27 15:00 编辑
用诗歌为历史人物招魂 ——读郭志理《中华人物诗鉴》 黄叶斌 一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杰出而著名的历史人物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彪炳千史的业绩、事迹、足迹或笔迹——他们被史册记载、被传说敬仰、被文学塑造、被百姓传颂、被时光复活。他们的形象褒贬和功过臧否,总是在时间的河流上沉浮、在人心的向背上抑扬、在价值的迷雾中隐显。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进者,是历史的改变者和书写者,也是历史文明的代表人物和精神符号,是后世的崇尚楷模和人生偶像。当然,笔者无意将劳动人民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轻易抹去,但是,杰出人物的历史贡献和深远影响,却是如日月般的永恒、亮丽和惠赐万世的。 在社会经济转型期的关键时刻,在中央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郭志理先生的第三本诗集《中华人物诗鉴》问世了(前两本书为《爱恨搏哲》、《心乐播春》)。该书笔涉三百零五人分为九辑:历代帝王、将相士、思想家、文学家、科学杂艺家、农民起义领袖、古代佳丽、现代人物和文学作品人物。作者在中华历史人物的浩瀚星空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例证作为讴歌对象和评判主体,“对其生平、禀性、功过是非等进行概括评价,力求绘出其生命本色,掘出其传世载史价值所在”(作者语)。他对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形象的品读和判断,以七言绝句的形式、诗化语言的解读和人物简介三部分组成,以此“互衬互补,形成一个人物的文化艺术参照系统,在雅俗共赏之间搭一条通融的桥梁”(作者语)。无疑,这是作者对中华文化的一种别样解读和诗性挖掘,是一种弘扬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和题材创新,是作者用诗歌为历史人物招魂的时代号角。 二 作者是怎样为历史人物招魂的呢?或者说历史人物的魂魄体现在哪里? 这需要对历史人物的生活背景、人生轨迹、功过是非、个性特点等因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熟稔、考证和把握,需要作者的鉴赏眼光、情感指向、诗性气质和语言功力的有机释放。君不见,阅读该书就会发现,历史人物之魂已经在时空中游荡,在穿越中永生,在人心中沉淀,在史册中复活。因此,作者作出了“这一个”的独立评判和诗意鉴赏。 作者历时两年的呕心沥血之作,我曾经在一些网站上断断续续地阅读过。他戴着镣铐跳舞,对人物的历史身份、是非曲直压缩在诗歌的有限容量中,是对他的历史眼光、文学素养和智慧才华的考验,也是一种拓展诗性和诗风的挑战。作者以诗、读和注的方式,以对历史人物的深度把握和理解,对人物的客观公正的评价立场和情感指向,完成了对一个历史人物的简要而明确的评说。这是一种言简意赅的解读方式,他努力地使自己的笔力接近和逼近历史人物的真相和思想的内核,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去诠释人物的定位和坐标、价值与影响,在追忆、描绘、怀念、评说中释放出一种人文关怀的光辉。其考证、挖掘、诠释和评论的底气与才气,非信手拈来般随意和轻松,它是一项十分艰苦而细致的工作,它是集历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身份为一体的集中亮相——尽管是一家之言,也是可以作为一种阅读历史教科书的有益补充和教学参考的。 该书的内容与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历史人物中的政治家的评价,力求实事求是,不忌讳正反人物的尊鄙之情,具有鲜明的情感倾向和褒贬意向。这是该书的特色之一。 对于帝王将相士以及政治家来说,他们的功败垂成及其评价,历来是见仁见智的,有时甚至成为统治阶级的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类人物,应该说是历史事件的中坚或谋士,是统治阶级的旗手或代言人,是政治利益集团的核心或话语权霸主,是推动或阻碍历史前进的引擎与暗器。有人统计,大约有80个朝代和800余个君王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粉墨登场,为华夏民族的辉煌与黑暗、文明与野蛮、进步与倒退,书写了许许多多不容回避和篡改的历史篇章。 请看作者对他们的素描与评价: 武则天 男人丛里上摩云,带电挟雷稳御坤。
椽笔巾帼大写后,飞白一处①汝栖魂。 解读: 你在男权的世界里摩云直上,以带电挟雷之势乾纲独断,稳御大周天下。如椽巨笔大写巾帼,遍压须眉之后,你栖于一处飞白,灵魂安息。 ①【飞白一处】暗指乾陵武则天的无字碑。无字碑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是中国历代碑中巨制,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量达98.9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只有碑首雕刻了八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一起,鳞甲分明,筋骨裸露,静中寓动,生气勃勃。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腾空飞舞的巨龙,线刻而成,龙腾若翔,栩栩如生。
对思想家的厚爱与偏袒,是作者诗歌中的看点或亮点。思想家往往以柔指化钢的气质和“润物细无声”的威力来浸入、征服和改造人心与人性,以理性的光辉和智慧的温暖来照耀、矫正、充实人世间晦暗、阴冷和异化的精神与心灵。思想家奉献的不是金银财宝美味佳肴的物质财富,他们发现和论证的是获取这些东西的方法、途径、规律和秘诀。如果说政治家是以手段、谋略和权势的高压赢得江山和美人,那么,思想家则以道德、教化、理想和理性的甘霖俘获人心滋润心灵。因此,思想家的尊严比政治家的威严更有力量更久远更深入人心。比如儒释道法诸子百家的创始人和追随者,他们在生前往往是寂寞、孤独、落魄、凄清的苦行者或狂人乞丐,而在身后却是一尊为人顶礼膜拜供为圣人的菩萨神仙。这种人物的际遇反差,是人类的一种奇特而怪异的现象,也是值得后人在纪念、怀念和祭奠中反思忏悔的一种精神救赎。还有近现代以来,随着“西学东进”的进程和影响,康有为、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等人,与其说是政治家的形象代表,不如说是思想家的信仰偶像。他们对救国治国复兴大业方略的探讨、设想和实施,也是以一种超越政治家的胆略和眼光,为我们的时代进步和人民安康提供了一份难得的思想营养谱。作者深谙此道,并且在诗作中自觉地贯彻了这个认知。由此,可以看作是该书诗歌创作中的特色之二。
孔子 教化兴学发轫功,诗书溉世礼淳风。
三千弟子文明种,代代葳蕤衍百葱。 解读: 兴办学堂,教化生民,你有着发轫初创之功,你用《诗经》《尚书》等六艺来滋溉世界,用《周礼》来淳化社会风习。三千弟子成了你撒播的文明种子,一代代葳蕤生长,衍生出无限人间美景。
对文学家的赞美与也是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一个专辑。文学家,是以深沉的情感和艺术视角描摹世态人生塑造人物形象的时代记录者,是在观察、思考和写作中宵衣旰食忍辱负重地酿造输送精神食粮的文字“纤夫”,是启蒙世俗唤醒良知完善人性的心灵“火种”。文学家一般以个性风格的底座、语言文字的砖石和情感思想的水泥,为自己构筑一块人格的“墓志铭”。从历史上看,文学家及其作品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大体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检验、淘汰、确认、扬弃和升华的。文学家的身份“名片”,首先是良心使者,其次是思想先驱,第三是语言大师。在中国传统的人文理想中,“三立”(立德、立功和立言)情结是文学家以文字与世界对话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文学家的幽灵永远存活在自己的文字大厦里,游走于读者的视野里,生长于精神家园的沃土里。这是该书创作的特色之三。
屈原 智虑忠纯谗堵门,江湘流放郁吟心。
九歌天问离骚就,清湛诗源永溉坤。 解读: 忠贞报国,却被谗言所伤,江湘流放,胸中块垒化而为诗。《九歌》《天问》《离骚》等等伟大的诗篇应运而生,楚辞清澈的源泉被你开拓而出,灌溉乾坤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