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792|回复: 2

罗绍华:小人物的科研梦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8

41

主题

241

帖子

929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929

IP属地:湖北省仙桃市

发表于 湖北省仙桃市 2012-3-27 08: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t老鬼 于 2012-3-27 08:41 编辑

绍华,曾经是仙桃通海口粮所职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66

1171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16727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QQ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3-27 18: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一项成功都浸透了汗水和泪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8

41

主题

241

帖子

929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929

IP属地:湖北省仙桃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仙桃市 2012-3-27 08: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罗绍华:小人物的科研梦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6日 20:40  粮油市场报


  罗绍华:“小人物”的科研梦
  本报记者 胡增民
  2011年夏粮收购期间,浙江奉化市中心粮库、中央储备粮丽水直属库、江西、江苏等多省的粮库纷纷传出捷报——新型小型仓储冷却机在“储粮度夏降温”试验中,效果非常明显。
  成本低、耗能少、移动灵活方便、降温冷却所需时间短……这些消息让罗绍华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心里充满了辛勤耕耘后换来收获的喜悦。
  自学成才
  罗绍华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父亲是粮库的职工,由于工作勤勉曾受过省、地、县主管部门的表彰。罗绍华从小跟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对粮食行业燃起了浓厚的兴趣。
  上世纪70年代初,罗绍华就读初中期间,安徽省遭遇洪水,他从收音机中听到消息后,便将自己一家人一个月的80斤粮票和8两油票偷偷地找人换成全国流通粮票寄给了安徽省政府。
  1979年,正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罗绍华,通过招工到了父亲的单位,成为一名正式的粮食职工。
  当罗绍华从父亲手里接过粮仓的钥匙时,他拿到的仿佛不是钥匙,而是一种传承,他决定,要认真地保管好每一粒粮食。几十年里,凡是罗绍华保管的粮食,从未出现过一次差错。
  工作之余,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罗绍华买来大量的技术书籍细细地“啃”,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先是自学完中专课程,接着又考入郑州粮食学院。
  2000年,罗绍华通过了高级技师考试;2004年,他参加了全国高级工程师职称考试,并一次通过;2005年,他参加了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笔试和考核,被录取为粮油食品专业研究生。他总是不断给自己加压,不断地学习,在粮食领域追求真理的路上,义无反顾地前进。
  清华学成归来,罗绍华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他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开始在全国综合及粮食类报刊上撰写、发表文章,曾在《人民日报》、《粮油市场报》、《中国商报》、《粮食储藏》等多家报刊上发表研究文章300多篇。
  1985~2011年,罗绍华多次出席全国粮食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发表演说。
  1992年,他的“植物性杀虫研究科研项目”获原商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1998~1999年,罗绍华经过调查论证,提出了一项对全国粮食系统仓储、数量、品质、品种的实地考察建议,并投递至国务院及国家粮食储备局。2001年4月,国家有关部门实施了他的建议。据悉,这种大型的粮食考察工程还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
  上世纪80年代,农民的种粮热情空前高涨,收购来的粮食挤满了全国各大粮库的粮仓,粮仓里盛不下,连院子里都堆满了粮食,大量的粮食因为缺乏通风和除湿出现了很多问题。
  为此,罗绍华专门研究了一套露天储粮通风法,解决了这一全国性的难题。
  受到多方肯定的罗绍华,对研究工作更加充满了热情。30多年来,他自费研究粮食问题,不断地在全国粮食行业的相关报刊上发表了很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并受到了国家部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农业部原部长杜青林曾专程到罗绍华的工作所在地亲自调研。
  几经起伏
  正当罗绍华踌躇满志之时,2001年7月,粮食部门体制改革,罗绍华下岗了,原本就清贫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起来。
  在这段期间,罗绍华也没有暂停研究工作。他告诉记者,在最缺钱的时候,他靠捡垃圾来补贴家用,因为怕撞见熟人,他每次都是深夜出门。有一天晚上,深夜出门捡垃圾的罗绍华,因为被人误当成小偷而被痛打了一顿。那段艰难的日子,几乎要使罗绍华放弃自己一直坚持的事业。
  2003年初,一封中国科协的来信“救”了他。中国科协第二届新时期全国优秀学术成果文献评选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罗绍华关于粮食经济体制改革的论文获得了一等奖。
  然而,困顿的罗绍华连差旅费都拿不出来,后来,拿着舅舅给他的2000元才到了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内,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亲自为他颁奖。在会场内,他是惟一来自基层、惟一自费和惟一下岗的获奖者。
  这次获奖让他的人生迎来了转机。此后不久,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的关切下,他重新回到了粮食工作岗位。
  这时候,身边的亲戚朋友纷纷劝导他,别再搞粮食研究了,还是好好谋化一下如何富起来才是正经事儿,但罗绍华不听,他选择在梦想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在2003年夏季征粮工作中,罗绍华发现了一个值得警醒的现象,全国产粮大县湖北省仙桃市,近几年的粮食产量却在锐减。为了搞清粮食减产的原因,罗绍华连续十多天奔波于仙桃市各乡镇的田间地头。
  2003年10月22日,一篇只有800多字,简短而朴实的研究报告寄向了国务院办公厅。罗绍华在信上注明:“请转温总理。”
  令罗绍华意外的是,6天后,竟然接到了国务院办公厅的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你的文章我们送给温总理看了,总理很重视,作了批示,转给了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相关部门阅处,谢谢你对粮食工作的关心。”
  这段来电,被罗绍华工工整整地记录在笔记本上。
  2003年11月7日,罗绍华再次接到从国务院办公厅打来的电话,并得知国家有关部门对他的来信已着手研究。
  两次来电,让这位基层粮食工作者欣喜不已。那年春节,他在家门口挥毫写下一副对联来抒发自己的喜悦之情:上联是“报国文章尊李杜”,下联是“总理赏识描蓝图”,横批“志在必得”。
  自此之后,罗绍华对粮食安全的研究工作更有信心了。
  2004年2月20日,一篇题为《我国粮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我向总理提建议》的研究报告,再次寄到国务院办公厅。不久之后,他收到了来自中央党校的信函,信函上写明:他的这份报告已被中央党校《市县领导月刊》收录,将随月刊发往全国基层领导,作为研究农业问题的一份资料。
  自古英雄多磨难。这一系列的荣誉并没有让罗绍华的物质生活得到提高,2007年4月,再次下岗的罗绍华辗转来到武汉求职,因专业单一、年龄较大而四处碰壁。
  危难之中,他想到了《武汉晚报》曾给他做过专访报道的两位记者:刘伟和杨春梅。得知他的来意后,刘伟、杨春梅等记者立即对他下岗的事情进行了报道。接着,招聘电话便纷纷而来。
  来电的多是一些粮食相关企业,虽能提供优厚待遇,但和罗绍华想从事的研究工作相去较远。罗绍华谢绝了这些企业的邀请,他不想自己坚守多年的梦想就此画上句号。在他踌躇等待中,一个好机会降临了。
  一天,罗绍华接到武汉市大花岭粮食储备库主任邱忠的电话,联系当天,邱忠便亲自开车接他到粮库面谈,对于罗绍华来说,这份能够随时接触到粮食行业一线情况的工作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圆梦低温储粮
  在大花岭粮食储备库,罗绍华如鱼得水,由此登上了属于他的“梦想剧场”,开始了绿色低温节能储粮技术的研究。
  经过几番奔波,他联系到的浙江一家制冷企业答应和他共同开发。双方合作之后,研制出一套7.5p型的制冷机。然而,经过实仓实验,制冷剂的效果不理想,技术上也达不到要求。
  这时外界和内部压力就不言而喻,指责、挖苦,甚至谩骂接踵而来。“国家早就有大型谷物冷却机,他能搞什么名堂,竞做些异想天开的事情,这不没戏了……”
  面对现实,罗绍华并没有退缩。为了解开关键技术的困惑,他经常去拜访武汉制冷行业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傅,一来二去成了朋友。在师傅的帮助下,他渐渐解开了疑惑。“增大蒸发器面积,实行梯级制冷,改变结构线路,创新制冷工艺流程,这样既可以发挥压缩机的最大制冷量,又可以增大风量。”
  做研究实验要投入资金。这对于罗绍华这种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的工薪族来说,自费做科研是非常困难的。没办法,罗绍华只能选择“亏待”家人,把微薄的工资用来做经费。
  朋友们知道后,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从2010年开始连续几年春节,一个做物流的朋友特地安排他“打工”,让他做近20天的押运工作,押送贵重物品到省外。每当除夕万家灯火喜庆团聚的时候,罗绍华却马不停蹄地奔波在路上。真情中的温暖,帮他度过了这几个“差钱”的春节。
  2011年10月,在武汉工业学院校区内,记者见到罗绍华时,他从提包里掏出一叠飞机票、火车票、汽车票和专利申请费用。他告诉记者,这几万元票据都是他几年来自费到北京、山东、浙江等地去做技术讨教和考察的费用。他还笑着说,几乎是他武汉工作几年来的全部工资,留作纪念吧。
  再多的困难,都没有熄灭他科研的热情。罗绍华巧妙地结合了制冷系统和负压通风系统,设计研发了粮仓负压通风的思路与小型冷却机补冷相结合的构思。2011年5月,15p小型制冷机研制成功,粮温效果非常理想,辽宁省粮科所研究粮食低温储藏专家曹毅研究员对这套小型制冷机这些年来,国内粮食仓储企业已有一些大型谷物冷却机在粮库中的应用。为了摸清情况掌握一手资料,罗绍华给予高度评价。
  罗绍华的科研之路并未到此而止。为了解决粮食在低温储藏的状态下水分消耗的难题,他经过冥思苦想,在已经改良的第二代小型仓储冷却机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套更科学的“变频多功能小型仓储冷却机”。
  这套机型的研发成功,将会为我国的粮食仓储行业带来储藏技术工艺的革新,减少企业因粮食“失重”而带来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受理了罗绍华提交的这套机型相关专利的申请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今,罗绍华正在着手研发一种比变频多功能小型仓储冷却机“更节能、功能更多的四代机”,他殷切地期待有更多的有心人士帮助他实现夙愿。
  对话
  最大的困难是贫穷
  罗绍华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是个“小人物”,曾两次下岗的他如今不过是湖北一个粮库的工程师而已;他又是个“大人物”,他的调研建议曾得到过国务院的重视,他的科研成果能为企业减免很多损失。
  平时很少休息
  粮油市场报:你为什么选择研究节能小型仓储冷却机?
  罗绍华:众所周知,大型谷物冷却机的成本太高,一台机器售价几十万不说,而且还是“电老虎”,耗能很大,一般的粮库买不起,更用不起。特别是在现阶段,一些普通粮库还存在资金不充足,收粮水分质量难以保证,我当时认为,研发一种节能小型仓储冷却机势在必行。
  粮油市场报:这几年你潜心钻研节能环保绿色储粮,那你平时就没有休息时间么?
  罗绍华:在武汉工作的6年多来,单位每年都组织员工外出旅游,可我一次都没去,为此单位的领导员工还有“看法”,觉得我不合群。可我有自己的安排,我平时很少休息,节假日总是在四处奔走外出学习取经。
  武汉有一个制冷行业的老师傅,刚开始他以为我是同行,不肯传授技术给我。我的真诚让老师傅和我成了忘年之交,他把一些制冷机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要点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我。
  耐得住寂寞和清贫
  粮油市场报:你的人生格言是什么?这么多年支撑你的动力是什么?
  罗绍华:我一直把“我的能耐是勤奋,我的后台是责任,我的执着是良心,我的经历是磨难,我的人生是奉献”作为我的座右铭,作为激发我奋进的动力。
  粮油市场报:你目前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罗绍华:我最大的心愿是在研发小型仓储制冷成功后,尽快向全国的粮食仓储企业进行推广,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温储粮,为国家节省更多的能源,为企业减少更多的开支。
  粮油市场报:这么多年,你碰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罗绍华:最大的困难是贫穷。微薄的工资要供养一家老小的生活。
  1991年时,我去青岛参加全国粮食药剂熏蒸杀虫鉴定会议,会上的专家都穿的西装革履,而惟独我穿着一件旧军装进了会场。会场中途休息时,我被保安架出大门,保安怀疑我是小偷,最后在会务组的证实下才发现是一场误会。
  粮油市场报:为什么会选择把孩子送到高校学习粮油食品专业?
  罗绍华:研究粮食问题是个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贫的事。在小儿子考大学的时候,我建议他报考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咱们国家,一家三代人从事粮食食品工作,在全国也不多见。我的父辈从事粮食行业工作时靠的是体力,我自己靠的是科技,相信儿子将来会有更好的出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