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官庄土大碗 于 2012-4-4 23:14 编辑
冉冉水上云,曾听屈宋鸣,涓涓水中舟,曾照莫愁行。当我们吟着古人的词曲,聆听莫愁湖畔的风声,在这个清明节,我悼念一位老人,一位学者,一位作家,钟祥原作家协会主席冯道信先生。
初识冯道信老人,是源于对钟祥莫愁湖地名的探讨,当钟祥的莫愁湖变成温峡水库的时候,我认识了冯老,他对钟祥万物的亲近,热诚天真,比我这个小他近30岁的年轻人更有信仰。当我翻看《论楚歌》的时候,我深深为这个老人所打动,先生对钟祥,对神,对人,对灵,对自然,对艺术堪称我辈楷模!
先生是我辈楷模,在于勤。冯老是读了七年的武大老牌毕业生,一生出版、发表、上演、播放各类文艺作品1000余万言。有人说钟祥的历史是冯道信老人吹出来的,钟祥知名作家全淅林却说:钟祥的历史是冯先生写出来的。我看一点不为过。先生30岁开始笔耕不辍,从《风流莫愁女》开始,病重期间,依然为钟祥40集的历史题材《嘉靖皇帝》剧本奔忙,到生命中最后的作品《莫愁女唱词》的完成,一生勤勤恳恳。夜深了 很难想象一个戴着250度的眼镜,年於古稀的老人,青灯孤影,无论春夏秋冬,黙黙查阅史料伏案静书,是何等的精神。而今先生油尽灯枯 溘然长逝,先生想为后人留下什么先生没说,但先生从骨子里的勤奋努力让我辈敬仰。
先生是我辈楷模,在于情。先生毕业后,国家安排他到陕西社科院工作的,应该是仕途一路高歌猛进。但先生固执的回到钟祥家乡,宁愿当一名教师也不高就仕途,究其因缘是对故乡的情深意切。用先生的话说“钟祥养我,我仰望家乡”。钟祥山涧的老树,河沟的石头都知道他。先生爱抽烟喝酒,长期以来,先生不抽烟不喝酒是写不出东西的,也严重摧残了老人的身体。在烟雾缭绕中,在推杯换盏时,我们看到了《雾锁楼台》,看到了《蒋娘娘传奇》,看到了世界教科文组织上值得肯定的《钟祥明代十五陵》篇章。先生所有文字几乎都和钟祥有关联,先生所有的文章灵感都来源于故土。先生对人生不怨,对选择不悔,先生其实也在燃烧,是他用生命在燃烧那种难以抑制的乡情。先生把一生的情奉献给家乡,如同冬叶飘零根系泥土。
先生是我辈楷模,在于真。先生80年代开始为钟祥莫愁湖正名,和他的同仁们一起为莫愁女生于钟祥奔走呼号,引经据典,据理力争,最终大百科全书将莫愁女的发源地由南京更改在钟祥。汉江的号子,楚国的巫术,对美学的研讨,对红学的见解,对三国的考证,先生力求去伪纯真,为求一字,为访一人,东至娘娘寨,西到胡集鹰嘴山,北行张集香菇林,南跨旧口沙梨乡,踏遍了钟祥的水水水水,只为求一个真字。先生的片片佳作中,总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事件,先生的词句总是值的我辈留存。
屈宋走了,留下了不朽,先生走了,留下了《钟祥五千年》!先生如风般的逝去《魂兮莫愁湖》。先生永远的离开我们投奔另一个世界,永远的静寂了,但我记得先生,一根烟,一壶酒 你转身,如同楚城那一轮明月!
我们不仅仅失去了一个朋友,更失去了一代骄子的风格。
先生走了,后来者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