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56
上校
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表
  
- 积分
- 37030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
四月的乡村中国多少弥漫着一些忧伤,清明来临,祭奠、缅怀、追思、感恩……发轫于悠远历史深处的清明文化,饱含着国人对生死的哲学思考,成为我们精神生活中弥足珍贵的组成部分。
清明文化的表达方式,也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演进不断积淀、更新与升华。在农村,传统的祭祀方式是上香、烧纸、摆供、磕头,然后再在先人的坟头填上几抔黄土;在城市,扫墓、献花则是比较普遍的方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一些“祭祀”方式却被发扬得“过火”了。
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祭祀品越来越奢侈。近年来,每到清明来临之前,媒体都会对祭祀品进行关注。不看不知道,如今的祭祀品可谓五花八门,除了香烛、“宝盖”等传统的祭祀用品外,还有“天国身份证”、“冥民商业银行卡”、“阴间房地产卡”、“美容保健卡”等,甚至还出现了“精装五粮液”、“轿车”、带车库和院落的“别墅”等祭祀用品。奢侈的祭祀品背后,透出一股庸俗之风。本来是要对先人表达追思,不想却把社会上浮糜的世俗之风“祭奠”了进去。
奢侈风的流行,也导致了清明节市民节祭时荷包普遍“很受伤”。媒体披露,清明前夕,祭品售价均比去年有明显上涨。其中“元宝”涨价一成,“冥币”涨价三成,有的纸扎品涨幅更是超过五成,很多城市正清大菊花的售价是平时的两三倍。被迫花大钱,似乎成了清明时节的另类文化。
在倡导资源节约、低碳经济的今天,传统的焚香、烧纸、放鞭炮等祭扫方式引发的问题必须得以正视,比如容易引发森林火灾、造成环境污染等,比如误导民风,滋生铺张浪费攀比等。现代文明、安全、环保的祭祀方式应该大加倡导。栽树、献花、诵读行礼,乃至网上祭奠,用这些文明环保的方式静静地祭奠和缅怀故人,未必不能达到“慎终怀远”的效果。
文化学者冯骥才说过,“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身份、是标志,更是根基,是内核。”从古至今,人们已经自觉地为传统文化添加了很多新的内涵,对于清明文化而言,赋予它什么样的元素才符合现代社会需要,如何让清明真正的“皆清洁而明净”,这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 |
|